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五言杂兴七首 其四

标题包含
五言杂兴七首 其四
丹白春事了,灌木忽暗园。 卷书护岑寂,幽鸟时一喧。 起携无事酒,往扣常关门。 岂无素心人,之子不可谖。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松(1097年-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南宋官员、文学家,理学家朱熹的父亲。 朱松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丹红的花朵已经凋零,春天就要结束了;矮树丛忽然使这个花园变得昏暗。收拾好卷起的书籍以守护这份寂静,不时会有幽静的鸟儿鸣叫。我拿着无事的酒水起身,拜访那扇时常紧闭的门。难道没有真正善良的朋友吗?但这个人却难以忘怀。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丹白春事了”:丹白,指春天开红白色花的牡丹花;了,结束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春天的牡丹花期结束了。 2. “灌木忽暗园”:灌木,低矮的树木;暗,使暗淡的意思;园,花园。整句话的意思是低矮的树木突然使得花园变得暗淡。 3. “卷书护岑寂”:卷书,合上的书;护,保护的意思;岑寂,形容环境寂静。整句话的意思是用手中的书保护自己不受周围环境的寂静影响。 4. “幽鸟时一喧”:幽鸟,生活在幽静地方的鸟;时,有时候;一喧,鸣叫一次。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生活在幽静地方的鸟偶尔会鸣叫一次。 5. “起携无事酒”:起,起床;携,携带;无事,没有什么事情做;酒,酒。整句话的意思是起床后没有事情做就带着酒出门。 6. “往扣常关门”:往,去;扣,敲门;常关,常常关闭的门。整句话的意思是去敲那扇常常关闭的门。 7. “岂无素心人”:岂,表示反问;无,没有;素心人,有朴素道德观念的人。整句话的意思是难道没有朴素道德观念的人吗? 8. “之子不可谖”:之子,这个人;不可谖,无法忘记。整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人让我难以忘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自然景象。首先,诗人通过“丹白春事了”这句,表达了春天即将结束,繁花落尽的情景。接下来,诗人描述了灌木丛中的光线变化,强调了时光的流逝。在“卷书护岑寂,幽鸟时一喧”中,诗人表现了他在宁静的环境中阅读诗书,偶尔被幽静的鸟鸣声打破宁静的心境。 随后,诗人提到他拿着一杯自酿的酒,去往那经常关闭的门前。此处表达了他与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享受着独处的时光。最后,诗人写道:“岂无素心人,之子不可谖。”这句话意味着世间并非没有真诚的朋友,只是那个人还没有出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朱松的《五言杂兴七首 其四》是南宋时期的一组诗歌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公元1195年左右,也就是朱熹去世的那一年。在这个时间段里,南宋朝廷风雨飘摇,金国屡次南下侵扰,战事不断,民生疾苦。 朱松作为南宋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早年曾担任地方官吏,后因直言不讳得罪权贵而被贬谪。晚年时,朱松隐居于福建武夷山一带,专心研究学问,培养后学。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个人情志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一时期,南宋王朝面临严重的外部压力,金国对南宋虎视眈眈,战事频繁。而南宋内部则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朱松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首《五言杂兴七首 其四》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百态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