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胜院柬悟雪禅人
百年萧寺古云间,五夜焚修昼掩关。
雪岭衣传方丈室,虎丘石点可中山。
天开罨黛成仙境,地接琉璃映佛颜。
我亦挂冠为弟子,同参肯许是耕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百年的古老寺庙在云端之间留存,五个晚上的祈祷和修炼使得人们白天关闭庙门。
雪中的山岭上的衣物被传送到了方丈的房间内,而虎丘的石子在可中山上点亮。
天空的蓝色如画卷般铺陈开来,形成了一幅仙境般的景象,地面上的琉璃反射出佛像的光辉。
我也将帽子挂在树上成为了寺庙的一员,共同参悟其中的奥秘,以悠闲的态度接受教诲。
去完善
释义
1. 殊胜院:佛教寺庙名。
2. 悟雪禅人:诗人的朋友,一位僧侣。
3. 萧寺:指佛教寺庙。
4. 五夜焚修:指五天夜晚的斋戒和祈祷。
5. 昼掩关:白天闭门不出。
6. 雪岭:雪山,代指遥远的西天佛教圣地。
7. 衣传:传承佛法之意。
8. 方丈室:寺院住持的居室。
9. 虎丘石点:虎丘山上的石头。
10. 可中山:山名。
11. 罨(yǎn)黛:草木茂盛的样子。
12. 琉璃:喻指明净的天空。
13. 挂冠:辞官。
14. 耕闲:闲暇时耕种田地。
15. 同参:志同道合的朋友。
16. 肯许:允许、认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殊胜院柬悟雪禅人》描绘了诗人在殊胜院(古代寺庙)与悟雪禅人的交流场景。诗句中透露出寺院的古老历史和深厚的修行氛围。“雪岭衣传方丈室”描绘出禅僧在寺院的日常活动,而“虎丘石点可中山”则暗示了山水风光的优美。
诗人将自己视为悟雪禅人的弟子,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敬重。“天开罨黛成仙境,地接琉璃映佛颜”进一步描绘了胜院内超凡脱俗的氛围,以及佛法的无边威力。
最后一句“我亦挂冠为弟子,同参肯许是耕闲”表达了自己也想放下世俗纷扰,投身禅修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禅宗境界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殊胜院柬悟雪禅人》是宋代诗人孙锐所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末年,此时孙锐正值中年,经历了宦海沉浮。在这首诗中,他向悟雪禅人传递了对佛法的理解和追求。
在北宋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激烈。孙锐作为一名官员,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试图通过禅宗思想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因此在诗歌中表达了与悟雪禅人的深切共鸣。
此外,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禅宗的影响。孙锐也不例外,他在诗歌中展示了与禅宗哲学的紧密联系,以及对禅意的独到见解。因此,这首《殊胜院柬悟雪禅人》既是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体现,也是北宋末年社会风貌与宗教思想的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