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书希夷卧像洞壁

标题包含
书希夷卧像洞壁
四百余年睡未苏,得非忘我更忘吾。近来片石蓑衣上,还想张良范蠡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履(1332年-?),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江苏昆山人。他是元末明初的一位著名医学家、诗人、画家。 王履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医经溯洄集》是中医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四百年的沉睡仍未苏醒,忘记了我更忘记了自我。近年来在一片石头蓑衣之上,还在思考着张良和范蠡的故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希夷:即陈抟,五代末宋初道家学者、隐士。因隐居华山,后被赐号“希夷先生”。 2. 四百余年前:指陈抟离世距今时间,即公元989年至作者生活的明朝时期(约公元14世纪)。 3. 苏:苏醒。 4. 忘我更忘吾: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陈抟长眠不醒;二是暗含道家哲理,强调忘我之境,即淡化自我意识,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地。 5. 片石蓑衣:此处借指在石板上垂钓的隐逸生活。 6. 张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曾辅助刘邦建立汉朝,后归隐山林。 7. 范蠡:春秋时越国大臣,曾辅佐勾践灭吴,后弃官经商,成为著名的商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希夷(陈抟)这位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其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思考和领悟。 首句“四百余年睡未苏”,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强调希夷长时间的睡眠,暗含其对尘世的超脱和对世俗纷扰的漠视。而“得非忘我更忘吾”则表现出诗人的疑问:是否希夷在忘却世界的同时,也忘却了自我?这反映了诗人对希夷的钦佩与敬佩,同时也传达出对自身人生的思考。 接下来两句“近来片石蓑衣上,还想张良范蠡无”,诗人用两个古代隐士典范——张良、范蠡为例,指出虽然希夷外表看起来不问世事,内心却还关心国家治理之大事。这与前面诗句相呼应,展现了诗人对希夷形象的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希夷的敬仰,又传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探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希夷卧像洞壁》是明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履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初年,具体时间约为公元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 在这段时间里,王履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艺术家,曾在当时的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据史书记载,他在年轻时曾因为拒绝为权贵作画而受到打压,这使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尽管如此,王履并未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坚信艺术的价值在于表达真善美,而不应被权贵的欲望所左右。 在明朝初期,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逐渐繁荣。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寻求心灵的慰藉和道德的升华,因此,隐逸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王履作为一位崇尚自然的艺术家,他在游历名山大川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探讨艺术、哲学等话题,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首诗中,王履通过对希夷卧像洞壁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用“云卧峰峦顶”来形容希夷的形象,既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对超越世俗束缚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时,通过“泉流石髓香”这一意象,他还传达出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高度认同。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一位勇敢面对现实困境,始终坚持自己艺术理想的诗人的形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