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仙水洞

标题包含
仙水洞
升巍蹑层巅,云陛近百尺。 平生尘土足,到此还几历。 有岩中枵然,斧凿若天划。 玉泉出石罅,雨点散寒碧。 我来供茗事,松鼎煮琼液。 余甘生齿颊,可以醒醉魄。 永怀鹤发翁,四顾但空壁。 似闻便仙去,山间谩留舄。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登上巍峨的高山之巅,云端的台阶高达近百尺。 我这一生都在尘土之中奔波,来到这里仿佛经历了重重险阻。 在山岩之中,有一块空虚之地,那是由天地之力斧凿而成。 清澈的泉水从石缝中涌出,雨滴带来了寒意和翠绿的色彩。 我来这里是为了烹茶品茗,用松树制成的炉鼎煮沸如琼浆般的茶水。 喝下这甘甜的茶水,感觉口腔中充满生机,甚至可以唤醒醉酒的灵魂。 永远怀念那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环顾四周却只有空旷的山壁。 似乎听说他已得道成仙离去,只留下鞋子在山间。
去完善
释义
升巍蹑层巅,云陛近百尺:此句描写作者攀登高山顶端的情景,“巍”形容山势高峻,“蹑”指脚踏在某种东西上,“层巅”即重重叠叠的山峰,"云陛"指入云的阶梯,"百尺"表示很高的高度。 平生尘土足,到此还几历:这句说作者因为生活在凡尘之中,双脚沾满泥土,如今来到这样的仙境,经历了多次的攀爬过程。 有岩中枵然,斧凿若天划:描述的是在山中的岩石中有巨大的空洞,其形状就像是用斧头凿出来的,看似是天工之作。"枵然"是形容物体中间空洞的样子,"斧凿"就是指用斧子或者凿子进行的雕刻或者开凿工作。 玉泉出石罅,雨点散寒碧:"玉泉"是指从山石中流出的清澈泉水,"罅"意为裂缝、缝隙。这两句是说清澈的泉水从石缝间流出,伴着雨滴,让人感觉到了寒意与清新的绿色。 我来供茗事,松鼎煮琼液:这里表达的是作者来到这里是为了享受品茗的雅趣,用松树做的茶壶来煮神仙般的美酒。 余甘生齿颊,可以醒醉魄:这两句是描述品茗带来的感觉,口腔中弥漫着茶的甘甜味,让人仿佛醒酒一般提神醒脑。 永怀鹤发翁,四顾但空壁:这里缅怀的是已经离世的长者,头发苍白如鹤,环顾四周只有空荡荡的石壁。 似闻便仙去,山间谩留舄:据说这位鹤发翁可能听到了神仙的召唤就离去了,山间只留下他的鞋子,这句话意味着传说中的仙人已然离去,留下了神仙传说般的痕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感慨的诗篇。诗人胡志道借仙水洞的壮丽景观,表达了其对人生、时间和永恒的理解。诗中以攀登高峰、游历山水为背景,讲述了诗人从红尘到仙境的感悟之旅。 首先,诗人以“升巍蹑层巅,云陛近百尺”开篇,形象地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象,展示了仙境的神秘与壮观。随后,他用“平生尘土足,到此还几历”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接下来描述岩石、泉水等自然景观时,他巧妙地运用“斧凿若天划”和“玉泉出石罅,雨点散寒碧”等语句,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造化之力。 在体验仙境的同时,诗人更注重自身的情感抒发。通过“我来供茗事,松鼎煮琼液” 和“余甘生齿颊,可以醒醉魄”,他将饮茶时的感受细腻地展现出来,体现出仙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永怀鹤发翁,四顾但空壁”两句流露出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对长生不老的向往。 最后,“似闻便仙去,山间谩留舄”这一句,传达了诗人对成仙之说的怀疑和戏谑,既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真实认识,也暗含着对生活哲理的探究与思考。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有对仙境美景的描绘,又有对生活哲学的深度思考,使得诗歌充满了哲理性和抒情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仙水洞》是明朝诗人胡志道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中期,即14-17世纪。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从明朝的繁荣到衰落的转变。诗人的个人生活也在经历着不同的阶段,从青年时期的勤奋求学,到中年时期的官场沉浮。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影响,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在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云集。胡志道作为一名官员和文人,对山水风光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游历了许多名胜古迹,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文历史的厚重底蕴。 在《仙水洞》这首诗中,胡志道通过对仙水洞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他在诗中写到:“洞口流泉漱石清,岩头飞瀑挂长虹。”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仙水洞的壮观景色,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赞美。此外,他还通过诗中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