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归洞
好山如故人,欣然见眉宇。
又如梳晓鬟,红绿相媚妩。
况兹爱山者,握笔喜临赋。
有岩巉然开,欲陟纵蹇步。
清游亦不恶,胜境得饱饫。
扫石坐晚凉,浓翠湿冠屦。
好花续春迟,纷纷杂红雾。
仙家在何许,恐入桃源误。
竟为弥日留,直待山月吐。
谩寻流水归,不记来时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丽的山峰就像熟悉的老朋友,欣然展露迷人的风采。它们又像早晨梳理秀发的美女,红妆绿鬓,互相映衬,分外妩媚。我们这些热爱山景的人,提笔就喜悦地想要为它作赋。当险峻的岩石在山巅突兀出现时,心中充满渴望想要去攀登,即使步履艰难也在所不辞。漫游在这青山绿水间,令人心旷神怡,仿佛品尝到美食佳肴,回味无穷。在傍晚时分,坐在被夕阳染红的石头上,周围的浓绿仿佛滴落在衣襟和鞋子上。美好的花朵总是初春时节才姗姗来迟,争相斗艳,如同漫天的红雾。这神仙般的住处究竟在何处呢?恐怕我们已经误入桃花源了。就这样在这里逗留了一整天,直到月亮爬上山头,方才离去。我们漫无目的地寻找下山的路,甚至忘记了来时的路途。
去完善
释义
1. 《忘归洞》:胡志道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作者游览山水风光的情景。
2. 好山:指美丽的山景。
3. 故人:熟悉的人,这里比喻成美丽的山景,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感。
4. 欣然:高兴的样子。
5. 眉宇:眉毛和眼睛,这里用来形容山的形态。
6. 梳晓鬟:梳理早晨的发髻,这里用来形容山景的起伏变化。
7. 红绿相媚妩:红色和绿色相互映衬,表现出山景的美丽。
8. 况兹:何况这个,表示强调。
9. 爱山者:热爱山景的人。
10. 临赋:创作诗歌。
11. 有岩巉然开:有高峻的岩石耸立着。
12. 欲陟:想要攀登。
13. 纵蹇步:放开步伐前行。
14. 不恶:不错,表示赞赏。
15. 胜境:优美的风景。
16. 饱饫:饱览,充分欣赏。
17. 扫石:打扫石头上的灰尘,这里是坐下来休息的意思。
18. 晚凉:凉爽的夜晚。
19. 浓翠:浓郁的绿色,这里指茂密的树林。
20. 湿冠屦:湿润的帽子和鞋子,表示在树林中行走时的感觉。
21. 好花:美丽的花朵。
22. 续春迟:春天的延续,这里是说花朵在春天过后仍然盛开。
23. 红雾:红色的雾气,这里用来形容花朵的颜色。
24. 仙家:仙人居住的地方。
25. 何许:何处。
26. 桃源:桃花源,古代传说的仙境。
27. 误:误入,这里表示担心找不到仙境。
28. 竟为:竟然为了,表示出乎意料。
29. 弥日留:延长一整天的时间停留。
30. 直待:一直等到。
31. 山月吐:山间的月亮升起。
32. 谩寻:慢慢寻找。
33. 流水归:沿着水流回到原处。
34. 不记来时路:忘记了来时的路。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水风光、诗人赏景情怀的佳作。诗歌以“故人”来形容好山,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喜悦之情。在诗人的眼中,山川、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犹如佳人美眷,令人陶醉。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他对自然景色的浓厚情感。同时,诗歌还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忘归洞》是明代诗人胡志道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游览忘归洞时的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明朝时期,儒家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弊端,寻求新的精神寄托。在这样的背景下,胡志道作为一位文人墨客,他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自己的感慨和追求。
这首《忘归洞》创作的年代正是明朝中叶,这一时期的胡志道正处在一个矛盾重重的社会环境之中。一方面,他身为官员,需要关注国家政治,另一方面,他又深感官场腐败、民生疾苦。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胡志道选择了以诗歌为寄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自己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