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晴
夜半雨忽作,朝来云又晴。
林花洗幽艳,池水湛虚明。
草色侵衣湿,山光入座清。
茅簷正幽寂,啼鸟两三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午夜时分,突然下起了雨,黎明时云开雾散,阳光普照。经过洗涤,林间的鲜花显得愈发娇艳;水池里的水也变得更加清澈明亮。小草上的雨滴打湿了衣物,而山间的景色依然显得清爽宜人。在乡村的小屋前,还能听到几声清脆的鸟鸣,格外宁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吴沆:南宋文人,字处厚,号灊麓山人。
2. 夜半雨忽作:半夜突然下雨。
3. 朝来云又晴:早晨云散天晴。
4. 林花洗幽艳:树林里的花朵经过雨水清洗更显幽美艳丽。
5. 池水湛虚明:池塘水面清澈明亮。
6. 草色侵衣湿:青草的颜色浸染了衣物显得湿润。
7. 山光入座清:青山景色映入室内,显得清幽。
8. 茅簷正幽寂:茅屋的屋檐下显得格外宁静。
9. 啼鸟两三声:听见两三只鸟儿在啼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晓晴》描绘了雨后清晨的美丽景象。诗人通过对“夜半雨忽作,朝来云又晴”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神奇魅力。接下来,诗人选取了四个典型的景物——洗过雨的林花、池水、草色和山光,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首先,“林花洗幽艳,池水湛虚明”两句,表达了雨后林花的鲜亮色彩和清澈的池水。雨水洗净了尘埃,使林花显得格外艳丽;池水也因雨水变得明亮如镜,给人一种宁静之感。
其次,“草色侵衣湿,山光入座清”则描绘了雨后清新的自然景色。湿润的草色仿佛能渗透到诗人的衣物中,让人感到清新凉爽;山光的清丽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最后,“茅簷正幽寂,啼鸟两三声”两句为全诗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茅簷下的环境显得静谧而舒适,三两声鸟鸣更使人倍感清幽。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富有感染力的描绘,展现了雨后清晨的美好景致,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晓晴》是南宋诗人吴沆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0年左右,此时正值宋金两国战乱时期,北宋灭亡后,南宋政权偏安一隅,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吴沆作为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他关注民生疾苦,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吴沆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宦海沉浮,他曾担任过朝官,但因为性格刚直不阿,不愿同流合污,最终被贬谪至地方。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关心国家大事。
在《晓晴》这首诗中,吴沆通过对清晨雨后初晴的景象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南宋朝廷软弱无能,未能力挽狂澜的愤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吴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和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