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曾子长分饷临江军黄雀
远游旅食荒山里,竹鼠山鸡污刀几。
鸣鞭走送来扣门,眼明忽见衔环子。
江南今秋禾黍熟,场间啄穗惊不起。
正缘一饱堕网罗,包里头颅行万里。
登盘始欣不负腹,下箸未及先染指。
略须沃酒助甘腴,更觉披绵愈丰美。
使我转忆江湖乡,水珍海错那可忘。
十年不风尚能说,楚人未数鲤与鲂。
蛤蜊含浆自有味,蟹螯斫雪仍无肠。
红螺为酱胜食肉,白蝛你炙如截肪。
江瑶石首最贵者,千金一枚谁得尝。
但愿浮家老吴越,此生不愿尚书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旅途中,饮食成了山中的一份美好,竹鼠、山鸡等野物,往往成为我们的盘中餐。
那天傍晚,突然听到有人扣门的声音,我眼前出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他曾经是我的同事,如今为了生活,也来到了这个遥远的地方。
而谈到食物,江南今年的稻谷丰收,一只只肥硕的鸟儿在田间悠闲地觅食。它们只是为了饱餐一顿,却意外地进入了网罗之中。
看着这些无辜的生命,我将它们烹饪成美味佳肴,也算是对得起它们的牺牲。那丰盛的菜肴,让人难以抗拒。一道道美食,让我的思绪飘回了曾经的江湖水乡,那些美味的海产品,怎么能够忘记呢?
就像那些风味独特的小吃,虽然并不是人人皆知,但总有那么几个懂得欣赏的人,会为它们拍手叫好。
而那些蛤蜊、螃蟹等海鲜,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即便是普通的红螺和蛏子,也能做出不亚于肉类的鲜美滋味。更别说那昂贵的江瑶石首了,即便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我只希望能够在这样的地方过上宁静的生活,不愿意去做那繁重的尚书郎。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谢曾子长分饷临江军黄雀:标题中的“谢”表示这首诗是作者表达对曾子长的感激之情。“分饷”表示分享食物。“临江军”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单位。“黄雀”是一种鸟,这里可能指的是捕获的黄雀。
2. 远游旅食荒山里:这句意思是诗人远离家乡,在荒凉的山里旅行并寻找食物。
3. 竹鼠山鸡污刀几:这句形容诗人捉到的动物脏了他的刀和砧板。
4. 鸣鞭走送来扣门:这句描写有人鸣鞭赶着一只黄雀来到诗人门前。
5. 江南今秋禾黍熟:这句描述江南地区今年秋天的庄稼丰收。
6. 场间啄穗惊不起:这句说黄雀在田间觅食,听见响声就飞起。
7. 正缘一饱堕网罗:这句表示黄雀因为觅食而陷入罗网。
8. 登盘始欣不负腹:这句是说把黄雀端上餐桌,让它死得其所。
9. 下箸未及先染指:这句描绘诗人在品尝黄雀之前先伸出手指沾点汁液。
10. 略须沃酒助甘腴:这句表示需要稍微加点酒来增加黄雀的美味。
11. 更觉披绵愈丰美:这句表示再加上棉花就更加美味了。
12. 使我转忆江湖乡:这句让诗人想起了过去在水边的生活。
13. 水珍海错那可忘:这句表示水上和海边的美食他都忘不了。
14. 十年不风尚能说:这句表示虽然过了十年,诗人依然记得那些美食。
15. 楚人未数鲤与鲂:这句表示楚地的人们并不重视鲤鱼和鲂鱼。
16. 蛤蜊含浆自有味:这句是说蛤蜊本身就有味道。
17. 蟹螯斫雪仍无肠:这句描绘螃蟹的螯砍起来像雪一样但肚子里却没有东西。
18. 红螺为酱胜食肉:这句表示用红螺做的酱比吃肉还好吃。
19. 白鵨你炙如截肪:这句描绘烤的白鵫像脂肪一样美味。
20. 江瑶石首最贵者:这句表示江瑶和石首是最贵的海鲜。
21. 千金一枚谁得尝:这句表示那么珍贵的海鲜谁能吃得起。
22. 但愿浮家老吴越:这句表示他希望能在江南水乡度过余生。
23. 此生不愿尚书郎:这句表示他不想做官,只想做一个普通的渔民。
去完善
赏析
《谢曾子长分饷临江军黄雀》是一首描绘丰收时节、赞美黄雀美味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江南稻米丰收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食物的喜悦和感激之情。同时,诗人还回顾了过去的美食经历,表达了对江湖水乡的回忆和对生活的热爱。
全诗以“远游旅食荒山里”开篇,描述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旅行生活。接着,诗人通过“鸣鞭走送来扣门”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黄雀送来的场景,表现出诗人见到黄雀时的惊喜之情。在描绘黄雀美味的过程中,诗人通过“江南今秋禾黍熟”等诗句,表现了丰收季节的喜悦气氛。此外,诗人还通过“水珍海错那可忘”等诗句,回忆了曾经的美食经历,表达了对江湖水乡的眷恋之情。最后,诗人通过“但愿浮家老吴越,此生不愿尚书郎”的感慨,表达了他渴望回归自然、过上平静生活的愿望。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黄雀美味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江湖水乡的眷恋。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过去美食经历的回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谢曾子长分饷临江军黄雀》出自宋代诗人晁公溯。创作时间是南宋中期,大约在公元115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人墨客的交往频繁,诗歌唱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商品经济活跃,为文人的社交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晁公溯在宋室南渡后,曾任官职,但后因触怒权臣秦桧被罢免。此后他退隐故里,以诗书自娱,与友朋相互唱和,写下许多怀念故土、感叹世事的诗篇。在他的诗中,可以看到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之情。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