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雉媒

标题包含
雉媒
朱冠衮背一何鲜,声厉情骄目悍然。 若道物情皆锡类,雉媒争似鸩媒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朱红色的冠冕多么鲜亮,声音高亢神情傲慢眼神犀利。如果说万物都有感情都应该被理解,那么用野鸡作猎狗和用鸩鸟作猎狗相比哪个更好呢?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雉媒》是南宋诗人陈洎的一首寓言诗。全诗通过描绘野鸡的外表、声音和习性,揭示了生物之间的弱肉强食和生存竞争。 首句“朱冠衮背一何鲜”写的是野鸡鲜艳的外观,尤其是它红色的羽毛和华丽的尾巴。这让人联想到野鸡为了吸引异性而故意展示的艳丽外表。 接着“声厉情骄目悍然”则是描述野鸡的声音和它特有的骄傲性格。它的叫声高亢激越,神情傲然,就像是在宣示自己的领地主权。 然而诗人却在接下来的两句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若道物情皆锡类,雉媒争似鸩媒贤?”这里的“锡类”是指“同类相怜”的意思,而“雉媒”和“鸩媒”则分别是野鸡和毒鸟(如杜鹃)的雌性。那么如果所有生物都是同情的,那为什么野鸡的配偶不如毒鸟的配偶好呢?这里明显表达了诗人对生命道德的质疑,和对生物界残酷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雉媒》是唐代诗人陈洎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描绘了陈洎在唐玄宗时期担任郡守时的一段人生经历。在这段时期,他关注民生,提倡农耕,同时他也热爱自然,对鸟兽的生活习性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诗歌往往以鸟兽为主题,通过对它们的描绘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在《雉媒》这首诗中,陈洎通过对雉鸟的描绘,表达了对农耕的重视和对民生的关注。他认为雉鸟是一种祥瑞之鸟,它的出现预示着丰收和吉祥。同时,他也通过雉鸟的形象,反映了当时农民勤劳耕作的精神面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时期的开元年间(713-741年),这是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在这个时期,也存在着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问题,这也使得陈洎更加关注民生问题。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