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端居
暑退蚊雷静,门闲雀到稀。
露莎蛩自急,星树鹊何依。
井臼贫虽乐,溪山远未归。
时情似秋雁,一一背寒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夏天渐去,蚊子不再喧闹,门庭清闲,雀鸟稀少;
露珠映照下的草丛里,蟋蟀焦急地叫着,星光照耀下的树林间,喜鹊不知依傍何处;
尽管贫困使我不得不劳作于水井和石臼之间,但我对远方的溪水和青山仍抱有期待;
时事纷繁如秋天南飞的雁群,一个个在寒冷的背景下振翅飞翔。
去完善
释义
《秋日端居》是五代十国时期诗人陈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歌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境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下面是这首诗的注释:
1. 端居:指独居,独处。
2. 暑退:指夏天结束,天气转凉。
3. 蚊雷:形容蚊子聚集时发出的声音。
4. 门闲:指家门清净,没有客人来访。
5. 雀到稀:指麻雀等鸟类很少来到家中。
6. 露莎:指带有露水的莎草。
7. 蛩:指蟋蟀。
8. 星树:指繁星闪烁的树梢。
9. 溪山:指家乡附近的山水景色。
10. 时情:指时事变化。
11. 秋雁:指秋天南飞的雁群。
12. 一一:指一只只。
13. 背寒飞:指雁群在寒冷的空中飞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朝诗人陈洎所作的《秋日端居》。“端居”意为闲居,从诗题可知,这是作者在秋日闲暇时光中的所感所思。整首诗描绘了夏去秋来、草木萧疏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思念和对世事的感慨。
首联“暑退蚊雷静,门闲雀到稀”中,“暑退”指的是夏天过去,秋天来临;“蚊雷静”形象地描绘出秋天到来后蚊子不再喧闹的场景。而“门闲雀到稀”则传达出随着天气变凉,麻雀等鸟类也逐渐稀少的信息。这两句展示了秋天带来的宁静氛围,以及大自然的变化过程。
颔联“露莎蛩自急,星树鹊何依”进一步刻画了秋天的景象:“露莎”即露水打湿了莎草,说明天气变得凉爽;“蛩自急”意味着蟋蟀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开始更加急促地鸣叫。而“星树鹊何依”则是通过询问星星之下的喜鹊依靠什么生存,表现出诗人对这些生命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好奇与思考。
颈联“井臼贫虽乐,溪山远未归”则转入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感慨。“井臼贫虽乐”写出了尽管生活贫困,但诗人依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这与前文的秋天景象形成呼应,反映了诗人恬淡的心境。然而“溪山远未归”却表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流露出无法摆脱现实的无奈与哀愁。
尾联“时情似秋雁,一一背寒飞”则以秋雁作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世态炎凉的感慨:秋雁南飞是为了寻找温暖的栖息地,就像世人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一样。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化比喻,使读者更深入地体会到诗人心中那份浓郁的家国情怀和人生际遇的辛酸。
综上,陈洎的这首《秋日端居》以生动的秋天景象为依托,展现了诗人在闲暇生活中的感悟与思考。诗歌语言质朴,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端居》是唐代诗人陈洎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德宗时期(780-805年),这个时期唐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
在唐德宗年间,陈洎虽然文才出众,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他曾担任过县令、尚书郎等职,但均因各种原因被贬谪或罢免。这一人生际遇使得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思考。
在这个时期,唐朝社会政治渐趋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许多问题,如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这些现象使陈洎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批判。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陈洎创作了《秋日端居》一诗。在这首诗中,他以秋日的景物为背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深深忧虑。他用"闲云"、"宿鸟"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同时又用"世事堪悲"、"愁人如见"等词语表达了他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