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郴江本来自由自在地环绕着郴山流淌,如今却不知为了谁,一路流向潇湘而去。

去完善
释义
郴江:流经郴州的河流;郴山:郴州附近的山脉;潇湘:湖南境内的潇水和湘江。

去完善
赏析
上片开篇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营造出一种迷茫、孤寂的氛围,暗示词人内心的彷徨无助。接着,“桃源望断无寻处”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失落感,表现出对理想世界的渴望却不可得。随后描写“孤馆”“春寒”“杜鹃”“斜阳”,将羁旅之愁与时光流逝的感慨融为一体。
下片则从情感转为具体的寄托。“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用典巧妙,点出了远方亲友的牵挂,但这些关怀反而加深了他的愁绪。“砌成此恨无重数”直抒胸臆,将无形的哀怨具象化。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以自然景象收尾,看似平静,实则蕴含深沉的无奈与追问,余韵悠长。
整体来看,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既有现实中的孤寂,又有对往昔和未来的思索,语言清丽隽永,意境深远,堪称千古绝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秦观因党争之祸被贬郴州,正处于人生失意、漂泊异乡的困顿时期。此时他已年近五旬,仕途坎坷,理想破灭,内心充满孤独与惆怅。这首词作于郴州旅舍,借景抒情,将羁旅愁思与对现实的无奈融为一体。开篇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描绘迷茫的景象,暗喻人生的困境;而“桃源望断无寻处”则流露出对美好归宿的渴望却不可得的悲凉。整首词情感深沉,寄托了作者在逆境中的哀怨与不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