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别蕲县尹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别蕲县尹二首 其二
吹箫台上客,来此惜分携。别泪多兼酒,行囊半是诗。篮舆乘晓月,野饭煮秋葵。应忆栖栖者,山阳夜笛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晞颜(1876-1943),原名朱熹,字希贤,号晦庵,又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尊称“朱子”。 朱晞颜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朱松是进士出身,曾任秘书省校...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站在吹箫台上的人,来到这里是为了珍惜分离的时刻。离别时泪水充盈,夹杂着美酒的味道,行李箱里一半装的是诗篇。清晨乘坐竹轿,野外用秋天的嫩叶做饭。应该回想起那些忙碌奔波的人,他们在山阳的夜晚吹响哀伤的笛声。
去完善
释义
1. 蕲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区及蕲县镇一带。 2. 朱晞颜:宋朝文人。 3. 吹箫台:此处借指离别之地。 4. 分携:分别、分离。 5. 篮舆:竹制的交通工具,这里指轿子。 6. 野饭:野外吃的简单饭菜。 7. 秋葵:一种秋季成熟的蔬菜。 8. 应:表示推测或猜测。 9. 栖栖者:漂泊不定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10. 山阳:即山之南面,此处泛指山中。 11. 夜笛悲:夜晚的笛声充满了悲伤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景的诗词。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别离时的不舍之情。首先,“吹箫台上客”表明了友人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在过去的相处中共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接下来,“来此惜分携”则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分别的惋惜之情。 紧接着,诗人通过“别泪多兼酒”和“行囊半是诗”两句揭示了离别的具体场景:离别时流下的泪水仿佛与美酒交融,而行李中装满了诗人们相互赠送的诗篇。这些诗句生动地展现了离别时刻的悲伤气氛,以及诗人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随后,诗人又以“篮舆乘晓月,野饭煮秋葵”描绘了离别后的情景:在拂晓的月光下,诗人乘坐着简陋的交通工具离开了友人;而在荒郊野外,诗人只能烹煮秋葵来果腹。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离别后的孤独与艰难处境,进一步突出了他对友情的珍视。 最后,诗人以“应忆栖栖者,山阳夜笛悲”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这里的“栖栖者”指的是四处奔波、漂泊不定的人,诗人以此自喻,表达了自己在离别后的无奈与惆怅。同时,他想象着友人在山阳地区听到悲凉的笛声,也会想起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这首诗通过对离别情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朱晞颜的《别蕲县尹二首 其二》创作于明朝初年,具体时间约为洪武年间(1368-1398)。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和瘟疫的影响,国家面临着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的问题。为了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明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如屯田制、赋税改革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土地兼并、官僚腐败等。 在创作这首诗时,朱晞颜正担任蕲县尹这一职务。蕲县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区。作为地方官员,朱晞颜需要关心民生疾苦,处理各种政务,如税收、治安、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目睹了百姓生活的艰辛,也对国家治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首诗表达了朱晞颜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他通过描绘自己离开蕲县的情景,表达了对自己职责的坚守和对人民的关爱。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