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四月十五日上元道中

标题包含
四月十五日上元道中
乱山身逐简书来,梅子黄时雨未开。 一苇横斜风叶度,千滩赑屭雪城催。 危机种种那容避,俗驾骎骎底未回。 聊复浮游随造物,故园回首思悠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松(1097年-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南宋官员、文学家,理学家朱熹的父亲。 朱松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连绵起伏的山峦随着简单书册的到来而消失,梅子成熟的季节却还没有下雨。 一叶扁舟在风中飘过,穿过层层险阻抵达雪城的尽头。 充满危险的境遇不容逃避,世俗的欲望逐渐消退。 姑且漂浮于世,跟随万物的变化,回望故园,思绪悠长。
去完善
释义
《四月十五日上元道中》注释: 1. 上元:上元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西南部,地处义南丘陵地区。 2. 乱山:指杂乱无章的山脉。 3. 简书:古代官府的文书。这里指的是公务出差的文件。 4. 梅子黄时:指梅雨季节,江南地区五六月份的梅雨时节。 5. 一苇:指小船。 6. 横斜:指随意地横渡或横越。 7. 风叶:随风飘落的树叶。 8. 千滩:形容河道蜿蜒曲折,有许多河滩。 9. 赑屭:形容石头坚硬,这里用来比喻河滩上的石头。 10. 雪城:指雪白的城墙,这里用来形容河滩边的村庄。 11. 危机种种:指各种困难和危险。 12. 那容避:无法回避。 13. 俗驾:指世俗之事。 14. 骎骎:形容马跑得很快,这里用来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15. 底:方言,“什么”的意思。 16. 浮游:指游荡,无所事事。 17. 随造物:听天由命,顺其自然。 18. 故园:指诗人家乡。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旅途风光和抒发热爱家园情感的诗歌。诗人以行路者的身份,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美丽的自然画卷。首先,诗人描述了纷繁杂乱的山川景象,以及梅子成熟时阴雨连绵的气候特点。然后,他以一苇渡江的故事为喻,形象地刻画了顺风顺水的航行场景,同时用千滩赑屭的形象描绘了河道险峻、浪花飞溅的景象。在旅途艰辛的环境中,诗人心生忧虑,但终究无法回避现实中的种种困境。他表达了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地。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四月十五日上元道中》是南宋诗人朱松在公元1145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当时朱松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在赴任途中经过上元县(今江苏南京),写下这首诗。 朱松生逢南宋时期,那是华夏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往往心怀壮志却又报国无门。南宋与金国交战多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朱松身为一介书生,无法改变这黑暗的社会现实,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在这首诗歌中,朱松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寓情于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天的美好,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在赴任途中内心的忧虑和无奈。 在朱松所处的时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士子们往往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仕途。然而,由于战乱和政治斗争,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往往无法得到重用。朱松虽为文人,但一直渴望能在国家危难之时尽一份力。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前途的迷茫。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