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二首 其二
鹤林阆苑两萧瑟,付与大千沙劫灰。
尺五城南花溅泪,诗成看镜觉摧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鹤在寂静的仙宫中孤单,只有无边的世界如沙石般褪色。在古老的城池边,花落如雨泪如泉涌,诗人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感到忧伤颓废。
去完善
释义
鹤林:位于江苏镇江东南的鹤林寺。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用来比喻鹤林寺的美景。
大千:指广大的世界。
沙劫:佛教语,指长时间的灾难。
尺五城:唐代京城长安的别称。此处以尺五城借指洛阳城。
花溅泪:形容牡丹花开时令人伤感。
摧颓:指人的精神状态颓丧不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牡丹花的欣赏和感慨。起句“鹤林阆苑两萧瑟”,借鹤林、阆苑两处仙境之地,言明环境清幽,但依然显得孤寂萧条。紧接着的“付与大千沙劫灰”一句,寓指了时间的流转及世事的无常。
接下来的“尺五城南花溅泪”,把焦点转向尺五城(唐代长安的别称)南边的牡丹花,但此处并不仅限于具体的地点,而是借此象征繁华背后的无尽哀愁。最后两句“诗成看镜觉摧颓”,意味着当诗人完成诗篇时,内心充满哀伤,不禁对着镜子自怜。全诗笼罩着一股深沉的情感氛围,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岁月无情和个人命运的哀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牡丹花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朱松的一首赞美牡丹花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中期(公元1127-1279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而江南地区相对较为安定。这一时期,文人墨客多聚集于江南,形成了一股以诗歌创作为主要表达形式的文艺复兴浪潮。
朱松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颇受波折。他曾受到朝廷的重用,但因不满朝政腐败而选择辞官回乡。在乡间,他过上了田园生活,关注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在这首《牡丹花二首 其二》中,朱松通过对牡丹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