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报国院用壁间韵示同游二首 其一
招提一叶弄新晴,却信朝簷鹊有灵。
犹有幽花堪系缆,为言轻手惜飘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学校在新建之时,所有的树叶都焕发出新的生机。然而,最令人惊喜的是,屋簷上的喜鹊似乎真的有灵性。它们不仅不害怕新环境的陌生,反而在屋簷下自由地生活、嬉戏。
校园里还点缀着一些美丽的花儿,仿佛是等待着学生们来欣赏。每当我看到这些花儿,都会想起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像是一朵花,需要细心地呵护和培养。因此,我总是轻轻地走过这些花儿,生怕惊扰了它们的宁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招提:即寺庙。佛教称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住处为招提兰若。
2. 一叶:一片树叶,此处借指一座小舟或游船。
3. 新晴:刚刚放晴的天空。
4. 卻:古同“确”,的确。
5. 簷:同“檐”,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
6. 有灵:此处指喜鹊感知到天气放晴而鸣叫。
7. 幽花:隐藏在角落里的花朵。
8. 系缆:系船索,把船系在岸边。
9. 为言:告诉。
10. 轻手:谨慎小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游览报国院时所见到的美好景致以及诗人的感慨。开篇“招提一叶弄新晴”描述了诗人一行在报国院的亭台楼阁间漫步,欣赏着初晴时的美景,树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接下来的“却信朝簷鹊有灵”则表达了诗人对喜鹊的赞美,认为这些喜鹊是具有灵性的生物,它们在早晨的阳光中欢快地叫嚷,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
接着的“犹有幽花堪系缆”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观察细致的特点,他将报国院比作一艘即将启航的大船,而隐逸于角落的花朵则是系在大船上的缆绳,使得这艘大船能够保持稳定。诗人以此暗喻自己在幽静的报国院内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宁静。结尾的“为言轻手惜飘零”则表现出了诗人对花朵的关爱之情,他温柔地将花朵从枝头摘下,以免它们因为风吹雨打而凋落,这种情感也反映出诗人对生命、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宋朝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的秋天,南宋文人朱松来到报国院游玩。他看到了满院的景致、幽静的环境和远离世俗的氛围,触发了他的写作灵感。他将这些感触融入到诗歌中,创作出了《游报国院用壁间韵示同游二首》这两首诗。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朱松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受挫,未能如愿以偿地进入仕途。尽管生活困顿,但他始终坚持儒家道统,秉持着忠君爱国的思想。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士人受到排挤,政治环境复杂。而朱松则在这一时期更加关注国家命运,担忧民族的安危。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报国院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寄托忧国忧民情怀的场所。朱松在此游览时,既感受到了报国寺的庄严肃穆,又激发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这些情感共同构成了《游报国院用壁间韵示同游二首 其一》这首诗的灵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