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泛舟
望湖楼下照衰颜,羞见尘埃两鬓斑。
风艇纵看山转侧,烟堤尽逐水回还。
唤人归去城钟急,触处相亲岭月弯。
不用新诗摹绝境,定知长到梦魂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湖边亭子下看着自己的衰老容颜,不好意思面对自己满头白发。乘着小舟欣赏山景的变化,烟雾弥漫的堤岸随着水流蜿蜒曲折。召唤人们回家,钟声急促回荡在城市之间;月光下群山显得如此亲切,仿佛触手可及。用不着新的诗句描绘这美景,因为我深知这将永远留在我的梦境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著名旅游景点,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2. 朱松:南宋文人,字乔年,号柯山,是宋徽宗时期著名的学者、诗人,以诗闻名于世。
3. 望湖楼:位于西湖的一座古建筑,供游客休息、欣赏西湖美景的地方。
4. 衰颜:指衰老的容颜,这里指作者本人。
5. 尘埃两鬓斑:指头上的白发如同尘土一样,两鬓花白。
6. 风艇:即划艇,在风中摇曳的小船。
7. 纵看:从船上远远地观看。
8. 山转侧:形容山峰的形态各异,有的连绵起伏,有的陡峭险峻。
9. 烟堤:烟雾笼罩的堤坝。
10. 尽逐水回还:意思是堤坝随着水流的方向蜿蜒曲折。
11. 唤人归去:指召唤游人离开。
12. 城钟:指城市的钟楼报时声。
13. 触处:到处都是。
14. 相亲岭月弯:意思是月亮挂在山间,使人感到亲近。
15. 不用新诗摹绝境:不用新的诗句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
16. 定知:肯定知道。
17. 长到梦魂间:意思是这些美好的景色会在梦中重现。
去完善
赏析
《西湖泛舟》是宋代诗人朱松的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作。诗人以自己在西湖泛舟的经历为主线,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和对心境的抒写,表达了其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首联“望湖楼下照衰颜,羞见尘埃两鬓斑”,作者用“望湖楼”作为切入点,强调了其游览的位置。“衰颜”和“两鬓斑”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写照,暗示着诗人已不再年轻,但仍保有一颗热爱大自然、欣赏美景的心。
颔联“风艇纵看山转侧,烟堤尽逐水回还”,描绘了在西湖泛舟时的所见之景。“风艇”、“山转侧”和“烟堤”、“水回还”对应了诗人在船上纵览山水的美景,巧妙地刻画出了西湖的风光。
颈联“唤人归去城钟急,触处相亲岭月弯”,进一步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唤人归去”表达了诗人希望回到城市的急切心情,但又舍不得这美好的景色,矛盾而真实。“岭月弯”则描绘了西湖夜色中朦胧的月亮,增添了诗的韵味。
尾联“不用新诗摹绝境,定知长到梦魂间”,是对整首诗的一个总结。诗人认为无需通过诗歌来描摹眼前的美景,因为这美丽的景色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梦境的一部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湖泛舟》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168年左右。此时朱松作为南宋的文人官僚,在杭州担任通判职务。他在此期间的任职过程中游览了西湖,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在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阶段。北方的金国对南宋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而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一方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另一方面则寻求心灵的慰藉。
朱松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在游历西湖的过程中,朱松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西湖美景的描绘中,既表达了他对西湖风光的赞美,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总的来说,《西湖泛舟》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朱松通过描绘西湖美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自然和时代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审美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