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曼卿赴阙
功名本不与人期,人取功名亦系时。
蜀相闲居久龙卧,马周狂醉竟谁知。
将军身到衡庐问,英主心惊奏牍奇。
宣室思贤方空席,去陈经济勿迟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成功并非注定属于某个人,人们追求成功与时代息息相关。
诸葛亮在蜀国闲居多年,仿佛一条沉睡的龙;而马周酒醉狂歌,又有多少人能识得他呢?
将军亲临庐州,探访贤才,英明的君主看到他的奏章也会感到惊奇。
如今,皇上希望有更多贤能之士辅佐朝政,我们应该去除陈旧的经济政策,不要犹豫拖延。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送:送别,赠别。
2. 石曼卿:北宋文人,曾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3. 阙:皇宫,这里指皇帝所在地。
4. 本不与人期:意为功名不是由人的意愿决定的。
5. 系时:依靠时机。
6. 蜀相:诸葛亮,这里借指石曼卿。
7. 马周:唐朝名臣,这里借指石曼卿。
8. 英主:指宋仁宗。
9. 衡庐:即南岳衡山,这里代指京城。
10.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这里代指朝廷。
11. 空席:形容朝廷求贤若渴。
12. 去陈经济:除去陈腐,发展经济。
去完善
赏析
《送石曼卿赴阙》是一首表达期望和鼓舞的诗。诗中的“功名本不与人期”指出功名并非注定属于某人,而是取决于时机和努力;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描绘诸葛亮和马周的例子,展示了在不同的情况下,他们的才能得到了赏识,进而实现了各自的理想。而“将军身到衡庐问,英主心惊奏牍奇”则表达了石曼卿得到皇帝重视的期待。最后一句的“宣室思贤方空席,去陈经济勿迟迟”更在强调应尽早实施改革措施,发挥他的才智。全诗以鼓励为主,暗示石曼卿有能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石曼卿赴阙》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方平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049年,正值宋仁宗时期。此时,北宋政权已经建立并稳定下来,但边疆危机和国内矛盾仍然困扰着朝廷。在这个背景下,石曼卿被任命为殿前侍御史,即将离开故乡前往京城任职。
张方平与石曼卿关系密切,他们在文学和政治上都颇有建树。当时,张方平任尚书左丞,而石曼卿则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文人,受到皇帝的赏识。在石曼卿即将离乡赴任之际,张方平为他写下这首饱含深情和期望的诗篇。
诗中,张方平以“群玉峰头见故人”来形容石曼卿的才华横溢,并以“羽翼垂天鸾凤翔”来表达对他未来成就的期待。同时,张方平还提醒石曼卿要秉持忠诚正直的品质,为国家尽心尽力。这首诗既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也寄托了对国家的担忧和对年轻人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