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湖友
城中日日望南湖,乞得闲来访隠居。
渐有秋霖篱菊长,才无暑气渚莲疎。
壁间古画多贤像,案上尘编半佛书。
未见主人逢稚子,不通姓字独踟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天都盼望着来到城中的南湖边,找点空闲的时间去拜访那些隐居于世的同道中人。
逐渐到来的秋雨使得篱笆旁的菊花长得更加茂盛,而在水边的莲花也因天气转凉而渐渐稀疏。
墙壁上的古画里描绘着许多贤者形象,桌子上的佛经古籍也早已沾染了灰尘。
没有遇到那陌生的主人,反而遇到了一个顽皮的孩童,连姓名都没有通晓的我独自在这里徘徊不定。
去完善
释义
【访湖友】
1. 湖友:指的是隐居在湖边的朋友,这里指诗人所探访的隐士。
2. 南湖:泛指诗人在城市中向往的隐居之地。
3. 乞得:表示诗人好不容易抽出时间来拜访这位朋友。
4. 秋霖:秋天的雨水,这里形容篱笆边的菊花生长旺盛。
5. 暑气:夏天的炎热,这里说没有了炎热的夏天,水边莲花也显得稀疏。
6. 古画:墙上挂着的历史名画。
7. 贤像:画像中的人物是古代贤能之人。
8. 尘编:尘土覆盖的书籍,这里的书多半是佛教经典。
9. 稚子:小孩儿,这里指诗人没见到主人时碰上的孩子。
10. 不通姓字:连主人的姓名都不知道,所以独自在这里徘徊犹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拜访友人隐居之地时的所见所感。诗人从城中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来到了风景如画的南湖,这里的环境宜人,秋日里的菊花逐渐茂盛,而夏季的莲花已经凋谢,展现了四季更替的自然景象。在友人的家中,诗人看到了许多古人的画像和关于佛学的研究书籍,这些都是友人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宗教哲学的思考的体现。然而,当诗人来到这个隐居所时,却没有遇到他的友人,只有一个小孩子出现在他面前。这使得诗人感到困惑和失望,因为他无法与友人交流,也无法了解友人的生活和思想。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想象,展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敬佩,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孤独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访湖友》是宋代诗人徐玑创作的一首描绘访友情景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末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仍的时期。
徐玑,字致中,浙江温州人,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文人墨客。在这个特殊时期,他的人生际遇也颇有些曲折。他曾担任官职,但因时局所迫,辞官回乡,过上了隐逸的生活。然而,尽管他在乡村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无法忘记国家和民族的危亡。
在徐玑生活的时代,北宋已经灭亡,南宋初立,但金人的铁蹄仍然践踏着中原大地。面对这样的时局,徐玑虽然无力改变,但他却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友情的珍视。这种情感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访湖友》中的“相携十载志犹存”,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志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