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太守傅尚书易镇当涂二十韵
帝业江淮表,丕承七十年。
太平南北共,内禅子孙传。
弓矢深櫜橐,桑麻鬰垅阡。
江河春混混,雨露夜涓涓。
治久情多纵,才卑气或偏。
穹苍宜予弼,渊默正思贤。
四世忠勋积,三朝节概全。
威仪新禹服,光彩旧星躔。
本以文为治,尤知政有权。
粟红初穰穰,榆散亦翩翩。
国似传东鲁,名能躐颍川。
殊恩方锡马,盛美又临轩。
易镇旌旗远,趋朝剑履便。
想知环去旆,咸似渴思泉。
典诰黄麻出,衣冠紫禁联。
安危看去就,扶掖頼精专。
江岸梅花小,山城桂影圆。
歌思惟两地,动化及无边。
相复中兴旧,书重说命篇。
元勋列青史,焜燿祖宗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江淮大地上建立了帝王伟业,已经传承了七十年的光辉岁月。
南北和平共享,帝位在子孙之间禅让相传。
(人们)深藏在箭袋里的弓矢,田野间桑麻茂密生长。
江河奔流不息,春天的雨水滋润着大地。
社会安宁,人性放纵;才能卑微,心态或许有些偏颇。
天空应当给予辅佐之力,深深沉思那些隐藏的优秀人才。
忠诚和功勋四代累积,三位皇帝的气节风度全然展现。
穿着威严的新式礼服,光彩照人,如同星汉灿烂。
(先皇)原本以文化治国,深知政权的有力度。
稻谷丰收,榆荚飘散,景象繁华。
国家繁荣,名声大噪,堪比古代的颍川之地。
特殊的恩典如赐马般热烈,巨大的成功又近在身边。
旗帜变换,距离遥远;皇宫里剑履交加,步入朝廷。
想要了解那里的情景,如同口渴寻泉。
有黄麻般的皇命颁布,紫禁城里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国家的兴衰要看(人们的)来去,扶持、救助需要专注的力量。
江边梅花绽放,小城桂影婆娑。
歌声思乡,抚慰两处土地,教化无数百姓。
重新恢复往日的荣光,书籍中重视“说命”的文章。
伟大的功绩载入青史,照亮了祖先的世界。
去完善
释义
1. 帝业江淮表:指帝业在江淮地区;江淮,长江与淮河一带。
2. 丕承七十年:继承祖业已有七十载。丕,大。
3. 太平南北共:国泰民安,南北共享之。
4. 内禅子孙传:国家权力顺利传承给后代。内禅,指皇帝将皇位让给后继者。
5. 弓矢深櫜橐:弓箭兵器收藏在箱子里,喻战事平息。櫜橐,收藏武器的袋子。
6. 桑麻郁垄阡:田地间桑树、麻树郁郁葱葱,意指农业繁盛。
7. 江河春混混:形容江水源源不绝。混混,水流源源不断的样子。
8. 雨露夜涓涓:喻夜晚的滋润雨露,滋润万物生长。
9. 治久情多纵:长期稳定的国家治理可能导致人们行为放纵。
10. 才卑气或偏:臣子才学不足,可能会导致性格偏向。
11. 穹苍宜予弼:天空适宜赐予辅佐之力,寓意选拔良才。
12. 渊默正思贤:默默地思考如何选拔贤能之士。
13. 四世忠勋积:傅尚书家族连续四代积累忠诚的功勋。
14. 三朝节概全:历经三个朝代,仍保持着完整的气节。
15. 威仪新禹服:身穿新的礼制服装,展现国家的威严。
16. 光彩旧星躔:昔日星辰的光辉犹在,寓意传统光辉。
17. 本以文为治:原本通过文化教育来治理国家。
18. 尤知政有权:特别知道如何处理政治事务,才能充分行使权力。
19. 粟红初穰穰:稻谷丰收,金黄色一片。
20. 榆散亦翩翩:榆树落叶纷飞,美好宜人。
21. 国似传东鲁:国家像东鲁那样历史悠久,富有文化底蕴。
22. 名能躐颍川:声名卓著如同快速越过颍川一般。
23. 殊恩方锡马:皇帝赐予的特殊恩典,象征着权力的马车。
24. 盛美又临轩:欣赏美景时站在走廊上。
25. 易镇旌旗远:新任太守去往当地就职。
26. 趋朝剑履便:返朝时步伐轻盈,姿态优雅。
27. 想知环去旆:想象他们离开时环绕周围的情形。
28. 咸似渴思泉:如同口渴思泉水般迫切期待。
29. 典诰黄麻出:政府发布重要文件。黄麻,一种黄色的纸,古代用于书写诏书等文件。
30. 衣冠紫禁联:身着华服的朝廷官员们汇聚在一起。紫禁,紫禁城,即皇宫。
31. 安危看去就:关注国家的安危并付诸实践。
32. 扶掖赖精专:扶持国家发展需依靠精英人士的专注精神。
33. 江岸梅花小:江边梅花盛开,小巧玲珑。
34. 山城桂影圆:山城里桂花树的影子圆润美观。
35. 歌思惟两地:两地百姓都在欢歌笑语中思念对方。
36. 动化及无边:教化推行普及全国各地。
37. 相复中兴旧:恢复昔日繁荣的景象。
38. 书重说命篇: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说命篇》所阐述的道理。
39. 元勋列青史:为国家和人民立下赫赫战功的人名垂青史。
40. 焜燿祖宗前:先祖们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荣耀。
去完善
赏析
《送太守傅尚书易镇当涂二十韵》描绘了江淮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沿革,强调了人才和治世的密切关系。作者认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德才兼备的官员,同时也寄望于这些官员能够激发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其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色的描述,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太守傅尚书易镇当涂二十韵》是南宋诗人徐玑的作品。此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年间(约公元1190年)。
当时,徐玑在朝廷任职,正值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战乱频繁,边疆不稳;另一方面,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徐玑深感责任重大,希望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排忧解难。然而,他发现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因此产生了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想法。
此时,太守傅尚书被任命为当涂太守。徐玑以此诗为他送行,表达了对这位新上任的地方官员的期望和祝福。他希望傅尚书能够勤政爱民,为当涂百姓谋福祉,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关注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