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骊山渡逢故人
天寒多木叶,愁思满溪滨。
惆怅往来渡,经行多少人。
时情犹重腊,岁事每占春。
与尔他乡旅,谁当怀抱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冬天寒冷,树叶凋零,忧愁布满小溪边。
人们在渡口来来往往,感叹岁月如梭。
时节到了年终岁尾,却仍在期待春天来临。
独自在异乡漂泊,谁会理解新的心境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腊日:指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代有祭祀祖先的习俗。
2. 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境内的一座山,秦始皇陵兵马俑所在地。
3. 木叶:指树叶。
4. 溪滨:小溪边。
5. 惆怅:忧郁,苦闷。
6. 往来渡:指人来人往的渡口。
7. 经行:经过。
8. 时情:当时的情景。
9. 重腊:重视腊日。
10. 岁事:一年的农事。
11. 占春:预测春天的到来。
12. 与尔:和你。
13. 他乡旅:在异乡旅行。
14. 当:适合。
15. 怀抱新:胸怀新的抱负或想法。
去完善
赏析
《腊日骊山渡逢故人》是徐玑的一首五言诗,描述了在寒冷的冬季,诗人与故人在骊山渡口相遇的情景。首联“天寒多木叶,愁思满溪滨”描绘了冬季萧瑟的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忧愁。颔联“惆怅往来渡,经行多少人”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事沧桑的感慨。颈联“时情犹重腊,岁事每占春”则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季节变化。尾联“与尔他乡旅,谁当怀抱新”表达了诗人与故人异地重逢的喜悦,以及对新生活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腊日骊山渡逢故人》是南宋诗人徐玑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87年,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个背景下,徐玑的故乡浙江瑞安饱受战乱之苦,所以他离家外出游历,寻求发展。
在这首古诗中,作者描述了在骊山渡腊日这一天遇到故人的情景。当时徐玑正在骊山渡一带游历,突然遇到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他们在这样特殊的节日里重逢,不禁感慨万分。徐玑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故人深情的怀念。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在宋金对峙的时期,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徐玑在诗中描绘了自己在旅途中遇到的种种艰辛,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忧虑和恐惧。同时,他还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腊日骊山渡逢故人》成为了那个特殊时代的见证,流传至今。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