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秋集鲍楼作

标题包含
中秋集鲍楼作
秋在湖楼正可过,扁舟窈窕逐菱歌。 淡云遮月连天白,远水生凉入夜多。 已是高人难会聚,矧逢佳节共吟哦。 明朝此集喧城市,应说风流似永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徐玑(1162年-1214年),字致中,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与赵师秀、翁卷、徐照并称“永嘉四灵”。 徐玑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秋天在湖边的小楼里刚好可以度过,轻巧的小船追逐着采菱歌声。 淡淡的云朵遮住了月亮,使得天空一片洁白,远处的水面带来了秋天的凉意。 像这样有品位的文人雅士很难聚集在一起,更何况是遇上佳节共同吟咏呢。 明天这个聚会将会在热闹的市区举行,应该会说这是像永和那样的风流雅集。
去完善
释义
1. 湖楼:指水边的楼宇。 2. 扁舟:小船。 3. 窈窕:幽深的样子。 4. 菱歌:采菱时唱的歌。 5. 淡云遮月:淡淡的云彩遮住月亮。 6. 连天白:形容天空的广阔无垠。 7. 远水生凉:远处的水面给人带来凉爽的感觉。 8. 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中秋节。 9. 吟哦:吟咏诗歌。 10. 喧城市:喧闹的城市。 11. 永和: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是东晋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王羲之邀请好友谢安、孙绰等42位文人墨客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盛会,并写下了著名的《兰亭序》。这里以永和代指风雅之事。
去完善
赏析
《中秋集鲍楼作》徐玑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节之际与友人相聚的情景。首联以“秋在湖楼正可过”开篇,展现了秋天的美好景致。诗人以“扁舟窈窕逐菱歌”的生动画面,表现出江南水乡的风光。颔联以“淡云遮月连天白,远水生凉入夜多”的诗句,描绘出中秋夜晚宁静而美好的氛围。颈联中,诗人提到“已是高人难会聚”,表现了此次聚会的不易与珍贵。尾联则以“明朝此集喧城市,应说风流似永和”收束全诗,暗示着此次聚会的美好记忆将会流传后世。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才情和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集鲍楼作》是南宋诗人徐玑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民间生活较为富足,文人墨客们经常聚会赋诗。 徐玑,字致中,号灵渊,祖籍浙江永嘉(今温州市)。他青年时勤奋好学,后来成为了一名文人士大夫,经常在各地游历,结交名士,探讨文学、政治等话题。在南宋的中秋时节,他与朋友们来到鲍楼,共同欣赏中秋明月,把酒言欢,即兴创作了这首《中秋集鲍楼作》。 在这首诗中,徐玑通过描绘月夜的美景和与朋友欢聚的情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在国家安定、民生富足的环境中,追求精神享受、崇尚友谊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