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秀峰寺

标题包含
秀峰寺
篮舆晚泊近岩隈,精舍门临古道开。 僧子相逢便相识,十年三过秀峰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徐玑(1162年-1214年),字致中,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与赵师秀、翁卷、徐照并称“永嘉四灵”。 徐玑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我们乘坐竹轿在岩石边停下歇息,寺庙的大门就开设在古老的驿道上。与和尚们相见如故,好像多年前就已认识一般。这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十年,如今是我第三次来到这美丽的山峰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秀峰寺:即指诗中提到的寺庙名称。 2. 篮舆:古代一种用竹子制作的简易轿子,这里代指乘坐这种工具的人。 3. 晚泊:在傍晚停泊休息。 4. 岩隈:山崖旁隐蔽的地方,这里指秀峰寺所在的位置。 5. 精舍:佛教用语,指僧人居住的小屋或者寺庙。 6. 僧子:指寺庙里的僧人。 7. 相逢便相识:形容与僧人一见如故的感觉。 8. 三过:指三次经过。
去完善
赏析
《秀峰寺》徐玑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在秀峰寺一带的所见所闻,以朴实无华的笔触将寺院、古道的景象和与僧人的相交描绘得栩栩如生。首句“篮舆晚泊近岩隈”形容诗人乘着竹轿在傍晚时分抵达寺庙附近的山岩,体现了旅途的艰辛和时间的流逝;次句“精舍门临古道开”描述了寺庙的入口正对着古老的道路,凸显了这里的静谧与宁静。第三句“僧子相逢便相识”表达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一种深厚的缘分,即使初次相见,也似曾相识,反映出诗人与佛门的亲近感;最后一句“十年三过秀峰来”则传达出诗人已多次造访秀峰寺,表达了对这座寺庙的喜爱与留恋之情。整首诗以自然的景色与人文的氛围相互映衬,展现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秀峰寺》是一首描绘青山秀水、寺庙美景的古诗,出自宋代诗人徐玑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80年前后,当时徐玑正担任广东连州知府。这一时期,南宋王朝已经建立,但国家依然处于战乱之中,百姓疾苦。 徐玑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其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赞美。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担任过地方官员,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在任职期间,他不仅关心民生,还广泛结交文人墨客,诗歌创作颇丰。他的作品往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人间冷暖。 此外,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也是影响徐玑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由于战乱和灾害频发,民众生活困苦,渴望安宁和平的生活。而徐玑作为地方官员,既要关心民生,又要处理政务,这种矛盾的心境使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在《秀峰寺》这首古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