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调相思引
月色清清懒去眠,半昏灯烬绿无烟。个侬相隔,只在小楼边。落剪有声知倦绣,拍窗无语却鸣弦。昨朝相见,礼数太周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月光使人们感到慵懒,无法入睡,只有半昏暗的油灯发出绿色的光芒。这个离别的恋人就在小楼的旁边。窗外的风吹动着剪刀的声音,似乎告诉人它们已经疲倦了;窗户上的拍打声像是在默默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昨天再次相遇,但是我们的礼仪过于周全,反而让我们变得更加疏远。
去完善
释义
1. 徐玑:南宋诗人。
2. 月色清清:月光明亮。
3. 懒去眠:指诗人因为思念而失眠。
4. 半昏灯烬绿无烟:灯火将熄,昏暗无光。
5. 个侬:那个人。这里指诗人所思念的人。
6. 落剪有声:形容剪刀落在地上的声音。
7. 倦绣:指疲惫的刺绣工作。
8. 拍窗无语却鸣弦:形容风吹动窗户的声音以及弦乐器发出的声音。
9. 昨朝:昨天。
10. 礼数太周旋:礼仪太过周到,这里指过于客气。
去完善
赏析
《琴调相思引》徐玑
这首词描绘了深夜相思之情,通过月色、灯火、声音等元素,生动地展现了女子寂寞的心情和对爱情的渴望。"懒去眠"、"绿无烟"表达了女子慵懒的情绪和寂静的环境;"个侬相隔,只在小楼边"则表明她与心爱之人仅一墙之隔,却无法相见;"落剪有声知倦绣,拍窗无语却鸣弦"描述了她听到剪刀声、窗拍声,这些都是她在思念情郎时的心理反应;最后一句"昨朝相见,礼数太周旋"则点明了她想念的是昨日那位彬彬有礼的君子。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孤独、寂寞以及对爱情的期待,读来令人心生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琴调相思引》是宋代诗人徐玑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虽无明确记载,但根据徐玑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创作于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的北宋时期。
徐玑(961年-约1035年),字端叟,号青溪先生,祖籍陕西鄠县,后迁居浙江龙泉。他的父亲徐仁表曾任殿中侍御史。徐玑虽然出身于世家,但他的生活并不宽裕,曾多次赴京应考,却始终未能得到官职。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对学问的追求,而是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和才学。
在徐玑所处的时代,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与此同时,士人阶层内部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科举制度成为了人们追求功名利禄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投身科举,以求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
徐玑虽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但他并没有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他的作品以自然、恬淡为主要特点,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这首《琴调相思引》正是他在历经世事沧桑之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