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侍郎南迁
已见皇家日月安,更教远去不辞艰。
若人岂谓元城在,有客先知御史还。
风急满江皆白浪,雨收何处不青山。
天心正欲扶宗社,为报慈闱得解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已经看到皇家的江山安定,更要勉励远去的旅途不畏艰难。
如果人们认为元城还在,那就有客人先知道御史要回来了。
风起时江面上满是白浪,雨后何处不见青山。
天意正是要让国家繁荣昌盛,以此告诉慈母可以展露笑颜。
去完善
释义
已见皇家日月安:这里的“皇家日月”指皇帝治理国家时国泰民安的局面。
若人岂谓元城在:这里的“若人”指的是代指被贬谪的徐侍郎;“元城在”是指他被贬谪到的地方——元城。整句的意思是,人们哪能想到徐侍郎被贬谪到的地方就是元城。
风急满江皆白浪:形容风起浪涌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忧国忧民情感的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徐侍郎南迁的关切之情。首联以“已见皇家日月安”开篇,暗示国家时局稳定,国泰民安;颔联则以“若人岂谓元城在,有客先知御史还”传达出朝廷仍有一定贤能之士,预示着友人在外仍有可能回归。颈联描绘了江河白浪、青山绿水的壮美景色,似乎暗示了国家的河山终将恢复美丽。尾联则指出“天心正欲扶宗社”,暗示皇天将助我中华,使国家得以重建,进而达到民心舒畅、和谐共处的状态。这首诗整体上呈现了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既有对国家未来美好前景的展望,也有对朋友前途的鼓励与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徐侍郎南迁》是南宋诗人徐玑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作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此时正值南宋时期,北方领土丧失,朝廷偏安江南,内外矛盾加剧。
在创作此诗时,徐玑的个人际遇颇为波折。他曾历任县令、太学正等官职,但仕途并不顺利。期间,他见证了南宋王朝的腐败与软弱,内心深感忧虑。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文人骚客之间盛行送别之风,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离别之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徐玑写下了这首《送徐侍郎南迁》,以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惋惜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