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高
凭高散幽策,绿草满春坡。
楚野无林木,湘山似水波。
客怀随地改,诗思出门多。
尚有溪西寺,斜阳未得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登高放开休闲的竹杖,绿色覆盖了春天的山坡。
楚地的原野没有高大的树木,湘江的山峦如同水波般起伏。
旅途的心情因地点而改变,诗意涌上心头多半是因为走出户外。
还存有溪西的古老寺庙,夕阳还未落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楚野:指湖北湖南一带的原野。
2. 湘山: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是古代著名的游览胜地。
3. 客怀:游客的心情或感受。
4. 随:根据,依据。
5. 地改:随着地点的不同而改变。
6. 诗思:写诗的灵感或构思。
7. 出门多:走出去寻找的机会更多。
8. 溪西寺:这里指代某座寺庙。
9. 未得过:没有完全消失或消退。
去完善
赏析
《凭高》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亲近自然的悠闲心境。开篇“凭高散幽策,绿草满春坡”描绘出春天的景象,展示了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接着的“楚野无林木,湘山似水波”,虽然无林木,但山水交融的美景仍让人心旷神怡。第三联中的“客怀随地改,诗思出门多”表明了诗人漫游的过程中,心情和诗意都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也是诗人探索自我内心世界的体现。最后一句“尚有溪西寺,斜阳未得过”,暗示时间流逝,而诗人并未停止探寻的脚步,仍然在找寻生活中的美好。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凭高》是南宋诗人徐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绘了秋天登楼远眺的景色。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67年至1228年之间,正值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发,民众生活困苦。然而,诗人却能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保持一颗豁达的心,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秋天的美景,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徐玑,字致能,号灵渊,浙江温州人。他在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曾担任临安府教授、知州等职。在任职期间,他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积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用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