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礼部乔文昌
璇杓西揭将指干,商飙万里清无边。
亭亭东岘耸苍玉,双溪露净银河鲜。
天应歛此山川气,九秋蕴作人间瑞。
当年宝婺所宝何,今日我公廊庙器。
秘殿吾伊坟典光,粲然礼乐隆周王。
满怀献纳琅玕露,笔底璠玙金匮香。
晚节黄花清上苑,雝雝宗祀仪将蒇。
星辰直上复声隆,看踵台司调玉铉。
抱琴江臯客影单,四年指下不成弹。
瓠巴一曲西风递,请听双溪之水声潺潺。
舂崖漱石鸣湍玉,带月泠泠下溪曲。
须臾岘首片云生,雨杂寒泉座飞瀑。
山清波明公与溪山一样清,康宁千龄遥祝寿山福海之高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悬着一轮明月,它的光芒映照在平静的湖面上,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船悠悠地在湖面上荡漾,乘船的人在船上欣赏着美丽的月色,享受着宁静的夜晚。
去完善
释义
1. "璇杓":指北斗七星中的第六星,也代指北斗七星。此处指秋天,"西揭将指干"意味着随着北斗星的移动,秋天已至。
2. "商飙":指秋风。"万里清无边"形容秋风带来清新凉爽的气息。
3. "亭亭东岘":指东岘山。"双溪":在浙江绍兴,即南溪和北溪。
4. "天应歛此山川气":意指天地间收敛了山水之灵气,注入人间。
5. "九秋":秋天。"蕴作人间瑞":把山川之气凝聚成人间的祥瑞。
6. "宝婺":金星的别称。这里可能是指金星照耀下的乔文昌(诗人要恭维的人)。
7. "秘殿":可能是指朝廷。"吾伊":古代的一种史书。
8. "粲然":鲜明的样子。"礼乐隆周王":表示国家昌盛,礼仪制度完善。
9. "献纳":向皇帝献上自己的建议或意见。"琅玕露":美好如玉的言论。
10. "璠玙":美玉,这里比喻乔文昌的美好品质。"金匮":国家收藏重要文件的柜子。
11. "晚节黄花":指菊花。"上苑":皇家园林。
12. "雝雝":形容音乐和谐悦耳。"宗祀":祭祀祖宗。
13. "星辰直上":形容乔文昌星途璀璨。"台司":尚书省的长官。
14. "调玉铉":担任显贵的职位。
15. "抱琴江臯":江边弹琴的地方。"臯":水边高地。
16. "四年指下不成弹":意指在江边弹琴已有四年的时间。
17. "瓠巴一曲":指美妙的音乐。"西风递":随着秋天的到来,音乐更为动听。
18. "双溪之水声潺潺":形容流水声非常美妙。
19. "舂崖漱石":描述溪水冲击石头产生的声音。"湍玉":湍急的水流。
20. "带月泠泠":月色中,流水声音清脆。
21. "须臾":片刻之间。"岘首":岘山之首。
22. "座飞瀑":瀑布从天而降,声势浩大。
23. "山清波明":形容山水景色清澈美丽。
24. "康宁千龄":祝福对方健康长寿。"遥祝寿山福海之高深":祝愿乔文昌长寿安康。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明代诗人陈起所作的《寿礼部乔文昌》。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寿星乔文昌的尊敬和赞美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引用,生动地展示了乔文昌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第一句“璇杓西揭将指干,商飙万里清无边。”以天文景象开篇,寓意寿星乔文昌如日中天,光耀四海,天下共庆之意。第二句“亭亭东岘耸苍玉,双溪露净银河鲜。”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景,以清澈的双溪河水象征乔文昌纯洁的品质,以巍峨的东岘山代表其崇高的地位。
接下来的四句,“天应歛此山川气,九秋蕴作人间瑞。当年宝婺所宝何,今日我公廊庙器。”借天地之灵气、人间之祥瑞比喻乔文昌的不同凡响之处,并用古代传说中光明之星“宝婺”赞美他犹如国家栋梁般的人物。
“秘殿吾伊坟典光,粲然礼乐隆周王。满怀献纳琅玕露,笔底璠玙金匮香。”此处再次强调乔文昌对文化传承的贡献,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为国家繁荣贡献力量。
接下来的几句,“晚节黄花清上苑,雝雝宗祀仪将蒇。星辰直上复声隆,看踵台司调玉铉。”运用秋日盛开的菊花、庄严的祭祀礼仪以及天空中的繁星等意象,展示乔文昌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和他将在朝廷中备受重视的美好前景。
“抱琴江臯客影单,四年指下不成弹。瓠巴一曲西风递,请听双溪之水声潺潺。”这里作者将自己比作音乐家,向寿星乔文昌敬奉一阕美妙的音乐,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同时,音乐之声来自双溪流水,暗示乔文昌如溪水般源源不断的智慧和生命力。
最后,“舂崖漱石鸣湍玉,带月泠泠下溪曲。须臾岘首片云生,雨杂寒泉座飞瀑。”描绘了一幅自然美景图,月光下,山石在溪流中撞击出如玉般的声音,顷刻间山雨欲来,飞瀑直下,既富有诗情画意,又象征着乔文昌豪放而雄浑的气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寿礼部乔文昌》是南宋诗人陈起于绍定五年(1232年)创作的祝寿诗。此诗为庆祝礼部尚书乔文昌的寿辰而作,表达了陈起对乔文昌的尊敬和祝福。
在这个时期,陈起正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工作。他曾任教于书院,培养了一批文人学士,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当时的社会名流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这首诗中,陈起通过对乔文昌的赞美,展现了他在诗歌方面的卓越才华和对礼仪文化的深刻理解。
与此同时,绍定五年正处于南宋末期,时局动荡,金兵入侵,百姓生活困苦。然而,陈起在此诗中并未提及这些现实问题,而是选择了以祝寿为主题,反映出他对和平与稳定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