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放生池

标题包含
放生池
唐家旧佛祠,楼阁影参差。 鱼散不知处,水流无断时。 山光朝暮变,人事古今移。 惟有好生德,恩波尚满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唐代古庙宇,高楼影错落。 鱼儿游散去,溪水连绵不绝。 山间风光朝暮变换,世间人事古今更迭。 唯有慈爱众生之德,恩情如同池塘水满溢。
去完善
释义
《放生池》注释: 1. 许仲蔚:唐朝诗人,与杜甫、元结等同时期著名文人相交甚密。 2. 唐家:指唐代皇家寺庙。 3. 旧佛祠:指古老的佛教庙宇。 4. 楼阁:古代建筑物的一种形式,通常用于居住和供奉佛像。 5. 影参差:形容建筑物错落有致,阴影交错。 6. 鱼散不知处:指放生后的鱼儿四处游散。 7. 水流无断时:描述放生池中水流动不息的景象。 8. 山光:指山景风光。 9. 朝暮变:指早晚的景色变化。 10. 人事:人类社会的事情。 11. 古今移:指古今变迁。 12. 好生德:重视生命的道德。 13. 恩波:比喻皇帝的恩典。 14. 尚满池:意指皇帝对生命尊重的恩泽充盈整个放生池。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放生池景象的古诗。诗人许仲蔚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对唐家旧佛祠的环境、鱼群游散以及水流不断等现象的观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从“鱼散不知处,水流无断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自由与延续的关注。同时,诗人还提到了山光的变幻和人事的迁移,表达了万物无常、人生短暂的思想。最后两句则强调了佛教慈悲为怀、救度众生的理念,体现了诗人对佛学教义的敬仰。整首诗借景抒情,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美感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放生池》是明代诗人许仲蔚的一首描绘自然界生灵和谐共处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1368-1644年),这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朝代。 在明朝时期,许仲蔚作为一个文人墨客,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他通过观察放生池中的生物活动,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此时,许仲蔚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仕途得意,家庭幸福,这使得他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心态。 在这个时代,明朝社会较为开放,文化氛围浓厚,人们对于诗歌的创作和研究非常热衷。许仲蔚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作品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誉。此外,明朝时期,人们对生态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放生行为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这也为《放生池》一诗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来源。 综上所述,《放生池》的创作背景涵盖了明朝时期的文化氛围、社会风尚以及诗人许仲蔚的个人际遇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这首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篇的诞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