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治寺
松竹森森匝四围,一回来此一忘归。
猿攀东岭啼寒月,僧指西峰笑落晖。
山色云含牵客思,池光风动射人衣。
乐山乐水皆仁智,岂倦驱驰到翠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松树和竹子环绕着四周,来到这里令人忘却了回家的路。
猴子在东边的山上攀爬并啼叫着寒冷的月亮,僧人在西边的山峰上指向夕阳的笑容。
山的颜色仿佛隐藏在云彩之中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池塘的光芒在微风中闪烁,映照在人的衣服上。
无论是喜欢山还是喜欢水的人都是智慧而又善良的人,怎么会厌倦于来到这美丽的山水之间呢?
去完善
释义
1. 碧治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畔的六和塔附近。
2. 许仲蔚:许敬宗之孙,许茂宗之子,唐朝官员,曾任苏州刺史等职。
3. 松竹森森:形容松树和竹子繁茂生长的样子。
4. 四围:周围。
5. 一回来此一忘归:每次来到这里都忘记回去。
6. 猿攀东岭:描绘了山中猿猴攀爬东边的山岭。
7. 啼寒月:在寒冷的月光下啼叫。
8. 西峰:西方的山峰。
9. 笑落晖:在夕阳的余晖中微笑。
10. 山色云含牵客思:山色与云朵相连,让人想起故乡。
11. 池光风动射人衣:池边的光线随着微风投射到人的衣服上。
12. 乐山乐水皆仁智:喜欢山水的人都具有仁爱智慧的品质。
13. 岂倦驱驰到翠微:怎么会厌倦驱车前往美丽的山水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碧治寺周围的美景和作者的感受。首联通过“松竹森森匝四围”写出了碧治寺被松树、竹子等植物环绕的环境。颔联则用“猿攀东岭啼寒月,僧指西峰笑落晖”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寺庙的宁静与超脱氛围。颈联通过“山色云含牵客思,池光风动射人衣”进一步展示了山的壮丽景色,以及云彩、风和水波的光芒投射在人的衣襟上。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山水美景的热爱和对碧治寺的喜爱之情,并赞美这里具有仁智的品质,以至于流连忘返。全诗既有景色的生动描绘,又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艺术造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碧治寺》是唐朝诗人许仲蔚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碧治寺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来看,这首诗应当创作于唐朝中期,也就是公元7世纪到8世纪之间。这个时期,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在民间广泛流传,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关于诗人许仲蔚,虽然史书记载较少,但据《全唐诗》记载,他曾担任碧治寺的住持,是一位精通佛理的高僧。在这个时期,他可能因为人生的起伏波折,看透了世俗的纷争,选择了出家为僧,寄情山水,追求内心的宁静。
此外,当时的历史背景也与这首诗的创作密切相关。在唐朝中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志士开始反思社会现象,寻求精神寄托。这种思潮影响了诗歌创作的走向,使许多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
综上所述,《碧治寺》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唐朝中期,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变革的时期。在这个时代,诗人许仲蔚因人生际遇而选择出家为僧,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