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数朵欲倾城,安同桃李荣。未尝贫处见,不似地中生。
此物疑无价,当春独有名。游蜂与蝴蝶,来往自多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繁花若胜景,与桃李共辉。罕见于贫瘠之地,非自大地生长。
珍贵无可估量,春季独领风骚。吸引蜜蜂和蝴蝶,往来相伴不舍离去。
去完善
释义
数朵欲倾城:"倾城"是指极美的女子,这里用来形容牡丹花的美艳。
安同桃李荣:“安”是疑问词,表示反问。这句是说牡丹花的美艳怎能与桃李相提并论。
未尝贫处见:这是说在贫困的地方看不到牡丹花。
不似地中生:这句是反义表达,意指牡丹花不像其他植物那样生长在土地上。
此物疑无价:"此物"指的是牡丹花,"无价"是指无法用金钱衡量其价值。
当春独有名:这句是说牡丹花在春天最为著名。
游蜂与蝴蝶:这两句是写牡丹花开时吸引来的蜜蜂和蝴蝶。
去完善
赏析
《牡丹》这首诗通过对牡丹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其独特美的欣赏和赞美。首先,诗人用“数朵欲倾城”来形容牡丹花的美丽,将其比作倾国倾城的美人,强调了牡丹花非凡的美丽。接着,诗人提到牡丹花与桃李的不同,“未尝贫处见,不似地中生”,意味着牡丹花并非随处都可以见到,不像桃李那样广泛地生长在土地中,这进一步突显了牡丹花的珍稀和独特。
接下来,诗人描述牡丹花“此物疑无价”,似乎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表明了牡丹花之高贵和稀有。同时,“当春独有名”也揭示了牡丹花在春天的独特地位,彰显了它在春天中的无与伦比之美。最后,诗中还提到了游蜂与蝴蝶在牡丹花周围飞来飞去,这也表现了牡丹花的魅力和诱惑力。
整首诗通过描绘牡丹花的美丽、稀罕和高贵,充分展示了诗人对牡丹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的方式,使牡丹花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牡丹》是唐代诗人裴说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正值唐朝盛世的末期,社会风气开放,文化艺术繁荣。
在创作《牡丹》时,裴说已年逾古稀,他的一生历经了仕宦、流放和再仕宦的过程。这使得他对人生的起落有着深刻的体验,同时也对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产生了独特的感悟。在他的笔下,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短暂和虚幻,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在这个时代,唐朝社会繁荣昌盛,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然而随着唐玄宗的晚年昏聩,朝政逐渐腐化堕落,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国家陷入了混乱和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裴说通过对牡丹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