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中书怀
苦无官况莫来休,羞见傍人说宦游。
九十日秋蛩共语,两三夜雨雁供愁。
腐红只有虚名在,坚白难将实意酬。
驿路梅花归正好,苦无官况莫来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不要因为官场失意而放弃追求,要勇于面对他人的质疑和议论。
在这个秋天里,我们共同度过了漫长的90天,接连几夜的雨让大雁也感到忧虑。
虽然如今我名利双收,但内心的真诚却无法用金钱衡量,也无法报答你的深情厚谊。
待我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之时,再与你共度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邺中:古邑名,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这里代指作者所在的地区。
2. 书怀:以书信的形式表达心志。
3. 苦无官况莫来休:这里是“休”的倒装用法,即“休莫来”,意为停止或放弃。意思是作者觉得官场生活不如意,希望能辞官回乡。
4. 羞见傍人说宦游:表示作者不愿听到别人谈论他的仕途经历,感到羞愧。
5. 九十日秋蛩共语:形容秋天的虫鸣声,这里用以表达对季节更替的感慨。
6. 两三夜雨雁供愁:表示作者因阴雨连绵而心烦意乱,渴望见到鸿雁南飞的景象。
7. 腐红只有虚名在:这里的“腐红”指腐朽的红色功名,指作者过去取得的功名已成过眼烟云。
8. 坚白难将实意酬:表示自己虽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却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赏识。
9. 驿路梅花归正好:描写作者在返乡途中欣赏到梅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诗。从诗题“邺中书怀”可知,这是王琮在邺城(今河北临漳)时写给家乡亲人的书信中的诗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苦无官况莫来休,羞见傍人说宦游。”描述了诗人宦游生活的痛苦和无奈。“苦无官况”是指诗人没有做官的心情和态度,“莫来休”则是表达了他不想再继续这种生活的意愿。“羞见傍人说宦游”则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羞耻感,他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正在过这样的生活。
颔联“九十日秋蛩共语,两三夜雨雁供愁。”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宦游生活的孤独和寂寞。“九十日秋蛩共语”是说秋天的蟋蟀每天都在一起交谈,而诗人却无人可以倾诉,只能倾听它们的声音。“两三夜雨雁供愁”则是在说,每当夜晚下雨时,大雁就会飞到他的窗前,似乎在为他分担忧愁。
颈联“腐红只有虚名在,坚白难将实意酬。”是诗人对自己为官生涯的反思。“腐红只有虚名在”是指诗人虽有一定的功名,但却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只是一具空壳。“坚白难将实意酬”则表明,诗人虽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但却无法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回报。
尾联“驿路梅花归正好,苦无官况莫来休。”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驿路上的梅花作为象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他又重复了第一句的诗句,强调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恶和对家乡生活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邺中书怀》是宋代诗人王琮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相对安定,文人墨客云集,诗歌创作繁盛。
王琮是宋代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才横溢,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然而,他的人生经历却充满了坎坷。年轻时,他曾科举落第,不得不放弃仕途,转而投身文学创作。后来,虽然他的作品得到了文坛的认可,但他并未因此获得官职,一生都在乡间过着清贫的生活。
在创作《邺中书怀》时,王琮身处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当时的文人喜欢聚集在一起,交流文学创作心得,探讨人生哲理。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琮创作了这首描绘自己心境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王琮通过对邺城周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感慨。他以宁静的乡村景色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对人生际遇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琮虽然在现实中遭受挫折,但他的心灵依然保持着一种恬静和豁达的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