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迎华观落成苏侍郎赋诗次韵

标题包含
迎华观落成苏侍郎赋诗次韵
乱山争挟我先登,拭眼还惊见未曾。 不为游观事斤筑,可怜撑拄费薪蒸。 竹依窗牖秋鸣玉,月堕樽罍夜饮冰。 说与溪船莫吹笛,断肠人在最高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林季仲(1078年-1143年),字懿成,号竹轩,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他出生于福建莆田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林季仲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后来进入太学深造,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曲折的山峦争相引导我前行,擦亮眼再次惊讶地发现那未曾见过的风景。 不是为了游览而随意建造的建筑,让人感到可怜的是为了支撑这些建筑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 竹子倚靠着窗户发出秋天的声音,就像敲击玉片一样动听;月亮落在了酒杯中,好像在夜里喝着冰冷的酒水。 告诉那些沿溪的小船不要吹起笛子,因为断肠人在最高的楼层上。
去完善
释义
1. "乱山":形容连绵起伏的群山,此处是作者登上山峰的地方。 2. "挟":携带、带着的意思,这里形象地描述了群山的簇拥与引导。 3. "先登":指先于别人攀登到山顶,意味着诗人的锐意进取。 4. "拭眼":擦拭眼睛,这里有重新审视、再度欣赏的意味。 5. "曾":曾经的意思,表示诗人看到的美景是他以前未见过的。 6. "斤筑":意思是建造、建筑,这里是作者在描绘景观时,提及建筑的词汇。 7. "可怜":表示对事物表示惋惜或同情的心情。 8. "撑拄":支撑,这里有支撑起景物的作用。 9. "薪蒸":燃烧木柴产生的烟雾,这里用来形象地描绘支撑的艰辛与付出。 10. "窗牖":窗户,这里指作者在竹屋中开窗观赏景色。 11. "鸣玉":形容风吹过竹林发出的响声,宛如金玉之声。 12. "月堕":月亮落下,表示夜晚降临。 13. "樽罍":古代盛酒的器皿,这里泛指饮酒的场所。 14. "夜饮冰":形容诗人夜间饮酒时的冷寂心情。 15. "溪船":溪上的船只,这里指的是水声。 16. "吹笛":指的是船上的人吹奏笛子,制造噪音。 17. "断肠人":表达极度忧伤之情的人。 18. "最高层":指观景的最高处,也暗示着诗人的孤高之处。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林季仲以饱满的热情和独特的手法描绘了“迎华观”这一建筑的风采。诗的开头,他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让群山争相挟持自己先行攀登,这既表现了诗人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又揭示了“迎华观”地处深山之中、视野开阔的地理特点。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观内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繁多的设施,展现了这一胜景的独特魅力。 在诗歌的中段,诗人别出心裁地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他把竹子比喻成依靠窗户歌唱的美玉,把月色比喻成坠落酒器的寒冰,以此凸显出环境的静谧与和谐。而这里所说的“秋鸣玉”和“夜饮冰”则暗示着诗人是在秋天赏月之时欣赏这些美景,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卷。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运用了一个富有情感的故事。他在告诉溪边的船只不要吹奏笛子,因为那会让高处的人更加心痛。这样的表达看似突兀,实际上却揭示出了诗人深沉的情怀。这里是说游人如织的熙熙攘攘打破了先前幽静的氛围,使得诗人倍感忧伤。在这里,诗人的心境与景象完美融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迎华观落成苏侍郎赋诗次韵》是宋代诗人林季仲的一首诗篇,此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初期。在这个时代,中国正处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的社会变革之中,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日益腐朽,士人阶层对于儒家道德的信仰也逐渐削弱。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林季仲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后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担任官职。然而,他在仕途上并不得意,曾因为政治斗争而被贬谪。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学术和人生哲理。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非常复杂。一方面,随着北宋王朝的衰落,国家政治日趋腐败,民间疾苦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新兴的文人阶层开始关注个体的自由与尊严,追求个性的解放与超越。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诗人、学者纷纷投身于文学创作,抒发自己的感慨和理想。 林季仲在这首诗歌中,通过对迎华观落成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他也借苏侍郎的诗篇,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理想的坚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