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歌
爱兹楼兮朝登,忽阳春兮暮矣。望美人兮不来,渺澄江兮春水。兰桂发兮蔼芳姿,阒寥寥兮闻鸟啼。盼遥空兮雁北归,嗟美人兮来何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清晨登上这座高楼,不知不觉间已到了傍晚。我渴望的美人还没有出现,只看到清澈的江水伴着春天的气息。兰花和桂花盛开,散发出芬芳的气息,四周寂静,只听见鸟儿在歌唱。期盼着天空中翱翔的大雁能够带来她的消息,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才能来到我的身边。
去完善
释义
1. 爱兹楼:“爱”即喜爱;“兹楼”指此楼,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所登之楼。
2. 朝登:早晨登上。
3. 忽:迅速,突然。
4. 阳春:春天的美好景色。
5. 暮矣:傍晚了。
6. 美人:古时候常用来比喻君王或者理想中的贤才。这里可理解为主人公在等待的人。
7. 渺:遥远的样子。
8. 澄江:清澈的江河,此处可能指长江。
9. 兰桂发:兰桂是一种花,这里形容花的香气四溢。
10. 蔼芳姿:形容花朵的馥郁芬芳。
11. 阒:寂静无声。
12. 寥寥:非常安静。
13. 遥空:遥远的天空。
14. 雁北归:大雁春天从南向北迁徙,这里描述看到大雁北归的景象。
15. 嗟:感叹。
去完善
赏析
《登楼歌》是明代诗人陈政的一首描绘登楼观景、抒发思人情怀的诗篇。诗篇采用了拟人化手法,将高楼拟人化为一位翘首以盼的恋人,生动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在春日里登高望远的情愫。
开篇,诗人借“爱兹楼兮朝登”点明主题,描述了自己在早晨登上高楼的景象。接着,通过“忽阳春兮暮矣”表达了时间流逝之感,暗示了诗人沉浸在登高望远之中的悠然时光。接下来,诗人用“望美人兮不来,渺澄江兮春水”抒发了对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这里的“美人”并非实指美女,而是诗人心中所念之人。诗句中的“渺澄江兮春水”将悠远辽阔的江水与浓重缠绵的思情相互照应,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心情的复杂和深沉。
紧接着,诗人又以“兰桂发兮蔼芳姿,阒寥寥兮闻鸟啼”描绘了春天里的美景。这里,兰桂盛开的景象与空旷寂静的环境形成对比,既表现出春天的生机盎然,又为诗人的思情增加了更为丰富的层次。随后,诗人通过“盼遥空兮雁北归,嗟美人兮来何时”表达了期盼与失落交织的心境。大雁北归这一景象唤起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他们归来的期待。然而,现实却令人感叹不已:“美人兮来何时?”这最后一句诗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楼歌》是唐代诗人陈政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贞观年间(627-649年),这是唐朝初期政治较为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
在陈政的晚年,他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多变化。他曾因为政治原因被迫离开故乡,流亡在外,这使得他对家乡的思念愈发强烈。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描绘乡愁的诗篇。这首《登楼歌》就是其中的一首。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唐朝初年在李世民的统治下,国家开始走向繁荣。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的影响,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诗人陈政也是其中之一。他在外漂泊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世事的无常,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沉的忧虑和感慨。
在这首诗中,陈政通过登楼远眺,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眼前的景象,以及自己内心的情感。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对和平与安定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