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松轩为曾处士作

标题包含
松轩为曾处士作
傍山带流卜幽居,虬松偃蹇环轩除。人间六月暑气无,天风尽日鸣笙竽。幽人清姿此璠玙,朅来松间随所如。开轩时还读我书,水光山色满座隅。兴来歌诗聊自娱,意态蔼蔼春云舒。轩中景象何清虚,栖迟偃仰乐有馀。但恐当路闻清誉,日边有使来轺车。君当出应明时需,憣然就道无踌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靠近山边,伴随水流,选择一个安静的住处,盘曲的松树环绕着房子周围。在人间的六月里,这里没有热气,只有风声和竹子的音乐。一个遗世独立的人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生活,他随意地穿梭在松树林之间。打开窗户,阅读自己的书籍,眼前是水光山色的美景。兴致来了就唱唱歌,写写诗,自我娱乐。他的神态犹如春天的云彩一样舒展。房间里的景象是多么清新宁静啊,生活在这里,休息、躺卧都有无穷的乐趣。只是害怕名声传出去,会有人来打扰这个安静的地方。你应该抓住时机,毫不犹豫地接受使命,服务社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傍山带流:指靠近山水的地方。傍,靠近;带,伴随。 2. 卜幽居:选择隐居之地。卜,挑选;幽居,隐居之处。 3. 虬松:弯曲的松树。虬,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 4. 偃蹇:形容松树盘曲而上的姿态。 5. 天风:高空的风。 6. 鸣笙竽:吹奏乐器的声音。鸣,发出声响;笙竽,古代的管弦乐器。 7. 幽人:隐逸之人,此处指曾处士。 8. 清姿:清静脱俗的品格。 9. 璠玙:美玉,比喻美好的品质。 10. 朅来:来去,行走。 11. 开轩:打开窗户。 12. 读我书:读书。此处指闲适地阅读书籍。 13. 水光山色:指窗外的景色。 14. 座隅:座位的一角。 15. 兴来:兴致高涨之时。 16. 歌诗:吟咏诗歌。 17. 聊自娱:勉强自己娱乐。 18. 意态:神情举止。 19. 蔼蔼:草木繁盛的样子,此处形容春天的景象。 20. 春云舒:春天的云朵舒展。 21. 清虚:清静虚无的境界。 22. 栖迟:栖息停留。 23. 偃仰:躺下或起立。 24. 乐有馀:快乐无穷。 25. 但恐:担心。 26. 当路:权要之人。 27. 清誉:廉洁的名声。 28. 日边: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指朝廷。 29. 轺车:古代官员出行乘坐的车辆。 30. 君当:你应该。 31. 出应:出来应对。 32.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33. 憣然:改变的样子。 34. 就道:上路。 35. 无踌躇:毫不犹豫地前往。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文人雅士隐居生活的诗篇,作者陈政以松轩为背景,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诗歌首先描绘了松轩的周边环境,傍山依水,苍松环绕,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接着通过描述夏天清风吹拂,仿佛听到天风吹奏着笙竽之音,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接下来的部分则是对主人公的形象刻画,他以高尚的品质和清雅的姿态居住在松轩之中,生活悠闲自得,不时读书、吟诗,陶醉其中。诗人用“璠玙”一词来形容这位幽人的品质,如同精美的玉石一般纯洁无暇。而他的形象在松间悠然自得,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更显出超尘脱俗的韵味。 随着诗歌的展开,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松轩中的景象,阳光洒在水光山色之间,整个空间充满了诗意。主人公用歌声抒发自己的情感,神情愉悦,姿态飘逸,宛如春日里的云朵般自由自在。这里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生活在此的人可以尽享闲暇时光,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然而,诗歌在最后却笔锋一转,提到忧虑:若是名声在外,不知何时会有人事纷扰前来叨扰这份宁静。诗人在提醒主人公要抓住时机,顺应时代的需求,勇敢地去迎接挑战,不要再犹豫。这既是对主人公的期许,也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反思与警醒。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松轩环境的描绘,成功塑造了一个富有哲理、襟怀磊落的文人形象,表现出诗人深厚的才情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松轩为曾处士作》是明代诗人陈政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初期,即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元末明初的动荡时期,战争频发,百姓生活困苦。然而,陈政却在这一时期选择了归隐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陈政在年轻时曾经担任官职,但由于对官场的不满和厌倦,他选择辞官回乡,过上了田园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与曾处士成为好友,共同度过了许多宁静而美好的时光。他们居住在山中,周围环绕着松树,环境清幽。因此,陈政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在诗歌的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虽然明朝初期的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但由于战乱的影响,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对现实感到失望。因此,他们纷纷选择远离尘嚣,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陈政会在这个时期写出如此优美的田园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