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东山图
晋辙已东牛继马,名流谁复居林下。何事东山若不闻,握瑜高索当时价。佳游称意随所如,当筵夹座皆名姝。歌凝丝竹倚花听,诗琢琅玕行草书。济时元有经纶策,大壑蛟龙岂终蛰。四十馀年乐遁心,憣然一为苍生出。盐梅登鼎手自和,运屯其奈苍生何。镇安风俗任才略,呻吟稍变为讴歌。固知隐德寓声色,世俗寻常安可识。相待出处古皆然,莘渭依稀见遗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晋代才子已经离去,如今谁又能成为隐逸的高人?为何隐居东山却不被听闻呢?他的才华应当得到世人的重视。愉快地游览、随心而行,宴会之上还有美人相伴。歌声伴随着音乐,诗篇如同美玉般书写在纸上。他既有治理国家的韬略,又有帮助百姓的善心。四十年来乐于隐逸生活,突然觉悟要为百姓出一份力。他是辅佐君王的人才,掌管国家大事,即便命运多舛,也尽力而为。他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安定社会,改变民众的苦难。本来德行就隐藏在声色犬马之中,世俗之人又怎会察觉到呢?自古以来,隐逸与入世一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看那神农、姜太公等不也曾有这样的困惑吗?
去完善
释义
1. 晋辙已东牛继马:形容晋朝灭亡,隋朝建立的历史变迁过程。“晋辙”指的是晋朝的统治;“牛继马”用“牛头马角”的成语形象地比喻隋朝取代晋朝的过程。
2. 名流谁复居林下:林下指山林隐居的地方,这句感叹过去名士云集,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了。
3. 何事东山若不闻:源自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谢安曾退隐东山,后来应召复出,这句话询问为何没有人像谢安那样被重新启用。
4. 握瑜高索当时价:描述那些拥有高尚品质的人才,他们的价值应该得到重视和认可。
5. 佳游称意随所如:形容游览时的愉快心情,只要顺心如意,去哪里都可以。
6. 当筵夹座皆名姝:描绘宴会上环绕在座间的都是美丽女子。
7. 歌凝丝竹倚花听:形容音乐之美妙,使人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倾听。
8. 诗琢琅玕行草书:赞美诗作就像精美的玉石和流畅的行书草书一样美。
9. 济时元有经纶策:指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智慧的人应该出来为国家效力。
10. 大壑蛟龙岂终蛰:借喻有才干之人不能一直埋没,应该被起用。
11. 四十余载乐遁心:表示四十多年来,谢安乐于过隐居生活。
12. 憣然一为苍生出:形容谢安最终因民众疾苦而出山。
13. 盐梅登鼎手自和:比喻具有调和鼎鼐之才的人,如谢安这样的人才应该掌握国家的权力。
14. 运屯其奈苍生何:表达虽然世事无常,但无论如何,人民的生活应该被关注。
15. 镇安风俗任才略:赞扬谢安在治理国家时,以才智应对各种情况。
16. 呻吟稍变为讴歌:表示百姓的痛苦逐渐减轻,转为对国家的歌颂。
17. 固知隐德寓声色:强调谢安在东山期间的才华没有被世人认识。
18. 世俗寻常安可识:感慨普通人很难真正了解谢安这样的高人。
19. 相待出处古皆然:表示从古到今,人们的出仕和归隐都是很普遍的现象。
20. 莘渭依稀见遗迹:提及伊尹和吕望两位贤人的故事,他们分别在莘野和渭水边得到重用,这也是谢安命运的隐喻。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借由描绘谢安的东山起图画卷,展现出晋代历史的兴衰与谢安的伟大形象。前四句回顾了历史并表达了当代名士隐居山林的事实。中间四句描述了谢安生活中的细节,展示出他的才情横溢,无论是出游还是聚会,都在生活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再接下来的四句则描绘了谢安胸怀天下的抱负,尽管身处繁华之中,心中却时刻装着国家百姓,并立志为国献力。诗人最后则对谢安的高尚品质进行了赞美,表示尽管他的才华在世俗眼中可能被视为放纵声色,但实际上他的德行早已隐藏在声色犬马之中,令人叹服。在结尾处,作者巧妙地引入了上古时期的两位著名隐者:姜子牙和诸葛亮,表明他们的人生经历同样符合这样的规律,即无论出世还是入世,都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智慧。总之,全诗以谢安的故事为主题,通过对人物性格和生活的深入描绘,凸显了其伟大的人格魅力,也展现出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谢安东山图》是明代诗人陈政的一首描绘东晋名士谢安隐居生活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具体时间未详。在明朝时期,陈政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中,这也为他提供了广泛接触历史文化的机会。
在这一时期,他通过对东晋时期谢安的生平事迹的了解,被谢安高洁的人格魅力和隐逸的生活态度所吸引。作为东晋名士,谢安曾两度辞官归隐,《谢安东山图》正是反映了他在第一次辞官后,于会稽山阴之东园隐居时的生活场景。
在陈政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明朝正处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阶段,社会对隐逸之士产生了较高的崇敬之情。这导致陈政对谢安这样一位隐逸的名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对谢安形象的描绘,赞美了隐逸精神的美好品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