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将进酒,持劝君。百年光阴若流水,劝君满饮须十分。君不见石崇锦幛五十里,何如子夏衣悬鹑。岂论古人与今人,富贵贫贱同反真。名流青史信足贵,骨埋黄壤谁知闻。起舞待明月,高歌遏行云。劝君有酒且尽醉,无仆仆尔劳心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将进酒》这首诗是古代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我将为您呈现一篇白话文的翻译:
让我们一起举杯,尽情畅饮。百年时光如同流水,让我们今天痛痛快快地喝个够。您是否看到了石崇的豪华府邸绵延五十里?那又怎样,他最终还不是落得和子夏一样一贫如洗的结局?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富贵或贫贱,都会归于尘土。名字能流传千古固然值得尊敬,但埋在地下的人们又有谁知道呢?我们舞动等待明月升起,高唱歌曲让云彩驻足聆听。请您不要拘谨,尽情享受美酒,忘却辛劳和忧虑。
去完善
释义
将进酒:指即将饮酒,这里的"将"是动词,意思是拿起、端起的意思,而"进酒"就是倒酒、举酒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举起酒杯准备喝酒。
持劝君:拿着这杯酒去劝说您。"持"是拿着、持有的意思,"劝君"则是劝您的意思。
百年光阴若流水:比喻人生短暂,像流水一样消逝。这里的"百年"指的是人的一生,"光阴"即时间。
劝君满饮须十分:劝说您要尽情地喝酒。"满饮"是指喝个够,"须十分"表示要尽量喝多。
君不见石崇锦幛五十里:您难道没有看到石崇的锦绣幛幕绵延五十里吗?这里是借石崇的奢靡生活来展示富贵的虚无。"石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以奢侈著称;"锦幛五十里"形容他的财富之多,锦幛是一种用丝织品制作的屏风。
何如子夏衣悬鹑:这又怎能比得上子夏穿着破旧的衣服呢?这里是拿子夏的简朴生活来对比石崇的奢侈生活。"子夏"是孔子的弟子,这里用来代表清贫的知识分子;"悬鹑"指衣服破烂,比喻贫困。
岂论古人与今人,富贵贫贱同反真:无论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富贵与贫贱都会回归到生命的本质。这里的"反真"指的是回归生命本真的状态。
名流青史信足贵,骨埋黄壤谁知闻:能够名留青史确实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死后骨头埋在黄土中又有谁知道呢?这里的"青史"指的是史册,"信足贵"表示确实非常尊贵。
起舞待明月:一边跳舞一边等待明月的出现。这里的"起舞"指的是翩翩起舞,"待明月"是等待月亮升起。
高歌遏行云:放声歌唱,歌声高亢激昂,甚至能阻止云彩飘动。这里的"高歌"指的是大声唱出歌曲,"遏行云"形容歌声激昂,连天上的云彩都为之停止。
劝君有酒且尽醉,无仆仆尔劳心身:劝说您有了酒就尽量喝醉,不要让琐碎的事情劳累您的身心。这里的"无仆仆尔"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要过于劳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将进酒》以豪迈奔放的风格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将进酒,持劝君”,开篇即表现出劝酒的热闹氛围,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世界。紧接着,诗人以“百年光阴若流水,劝君满饮须十分”,形象地描绘出时光流逝的迅速和人生的短暂,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尽情欢娱。
“君不见石崇锦幛五十里,何如子夏衣悬鹑”,通过对比石崇的奢华与子夏的寒酸,诗人暗示了荣华富贵并非永恒,最后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接下来,“岂论古人与今人,富贵贫贱同反真”,表明古人和今人都有同样的归宿,无论贫富,最后都是回归于自然。这里,诗人对于生死的观念表现得豁达而通透。
而后,“名流青史信足贵,骨埋黄壤谁知闻”,指出即使名声流传后世,也抵挡不住死后被人遗忘的命运,展现出诗人对于名利超然的态度。“起舞待明月,高歌遏行云”,则表现出了诗人对人生的热烈追求,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在结尾部分,“劝君有酒且尽醉,无仆仆尔劳心身”,诗人再次强调尽情欢乐的重要性,提倡抛开忧虑,活在当下,以此实现身心的平衡。整首诗在豪情壮志中透露出一份深沉的人生哲学,体现出诗人独特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乐府诗,创作于天宝年间(742-756年)。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达到鼎盛,但在表面的繁荣背后,社会矛盾逐渐凸显,政治腐败严重。
陈政是李白的友人,他们在长安相识,共同度过了许多欢愉的时光。然而,随着李隆基的统治日益昏庸,两人深感忧虑。他们时常借酒消愁,抒发对时政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在这首《将进酒》中,李白以陈政为背景,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无奈,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在诗歌的创作背景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唐朝崇尚饮酒作诗,文人墨客常常在酒宴上抒发情感,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首《将进酒》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展示了李白作为诗人的独特才情和他对生活的深刻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