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晚眺图十三韵
看君图画里,秋意浩无穷。水远天涵碧,林疏霞映红。悬萝低拂石,古木上撑空。颢气初过雨,晴岚不动风。舟闲依草薄,亭寂閟榛丛。僧寺浮云外,人家落照中。翠稀零岸苇,丹密变江枫。远字联寒雁,危桥隐暮虹。地蟠山矗矗,天杳树蒙蒙。眺远秋容淡,寻幽野兴浓。乍疑牛渚客,又似鹿门翁。咫尺穷佳致,寻常见化工。金陵秋色晚,风景宛然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看你画中的秋天景色,一派浓郁的秋意。远处的水面与天空相融,一片苍茫;稀疏的树林间透出的霞光,映出一片红润。藤萝挂在岩石上轻轻摇曳,古树伸展向天空。雨后清新的空气流动在晴岚之间,风声、树声都安静下来。船只在岸边静静停靠,亭子隐藏在草木深处。云外的僧寺,落日的余晖洒在江边人家。两岸翠绿的植被渐渐稀疏,丹红的枫叶愈发密集。远远的大雁排列成行,高高的桥梁在暮色中若隐若现。群山环绕、天地相接,秋景如梦如幻。
这样的景象让人恍若置身于南京的秋天,眼前的一切都充满了诗意,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释义
1. 金陵:古代南京的别称,这里指南京地区。
2. 牛渚:在今安徽当涂西,长江渡口。
3. 鹿门:即鹿门山,位于湖北襄樊市东南,与古隆中相邻。
4. 悬萝:挂在树上的藤萝。
5. 颢气:清新洁白的大气。
6. 晴岚:晴朗天空下的山色雾气。
7. 草木薄:稀疏的草地。
8. 亭寂:寂静的亭子。
9. 翠稀零岸苇:翠绿色的河岸边的稀疏芦苇。
10. 丹密变江枫:红色的密集枫叶。
11. 远字联寒雁:大雁排列成字,飞向远方。
12. 危桥隐暮虹:彩虹消失在高高的桥梁后面。
13. 天杳树蒙蒙:遥远的地方,树木朦朦胧胧。
14. 牛渚客:指生活在牛渚渡口的人。
15. 鹿门翁:隐居鹿门山的老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江景的壮丽诗篇。诗人陈政通过细致的观察,将秋天的景色以生动的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以“看君图画里”开篇,用“浩无穷”来表达对画面中所展现的秋意的赞美和感慨。接下来,他描绘了辽阔的水面、稀疏的树林、悬萝垂挂、古木参天等景观,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秋天江景图。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继续描绘了各种秋天的景致:宁静的船只停靠在岸边,孤独的亭子隐藏在草木之中,僧寺漂浮在云端,人家沐浴在夕阳的余晖里。这些都是对秋天景色的深入刻画,使我们对秋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对比,如“翠稀零岸苇,丹密变江枫”,突出了秋天的斑斓色彩。同时,他还通过对远景的描绘,如“远字联寒雁,危桥隐暮虹”,使整个画面更加立体生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通过对秋天江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它不仅是一首风景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人生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江晚眺图十三韵》是清代诗人陈政的一首描绘秋日江景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清朝中期,也就是17-18世纪。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陈政作为一位擅长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与这首诗的创作息息相关。他在中年时曾游历江南一带,对江南水乡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段游历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诗篇。而《秋江晚眺图十三韵》正是他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佳作之一。
在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和手工业区之一。这里的水乡美景、丰收的景象以及繁荣的手工业都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江南地区的文化氛围也非常浓厚,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这里聚集,交流文学创作心得。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对陈政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