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经训堂

标题包含
经训堂
一亩栖云静不哗,日依铅椠作生涯。澜翻学海频移棹,稼获情田已满车。问字尽过扬子宅,藏书应拟邺侯家。先生尽日横经坐,不觉秋霜点鬓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辛勤耕耘于书海并乐于授业解惑的学者形象。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优雅现代白话文的翻译: 在一片宁静的栖息地中,有一亩地,四周无喧嚣之声。我每天都沉浸在古书的铅椠世界里,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的知识如同大海般广阔,我经常在学习中不断变换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我对教育的热情也如同丰收的农田一样满载而归。 每当有人来请教问题时,我都会耐心地为他们解答,就像杨子之宅中的人们总是寻求学问一般。我家的藏书量如此丰富,简直可以与古代的邺侯家相媲美。这位学者每天都会坐在书房里阅读经典,以至于连秋天的霜冻都已染白他的双鬓,而他仍浑然不觉。
去完善
释义
1. 经训堂:诗人所居之地,可以理解为书斋或者学者研究学问的地方。 2. 一亩:指诗人居住的房屋或院落。 3. 栖云:寓指居住于宁静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居住在闲适的境地。 4. 不哗:没有喧嚣嘈杂的声音,表示环境宁静。 5. 日依铅椠:日常活动是读书写作。铅椠,古代书写工具,这里代指书籍。 6. 澜翻学海: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如同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澜翻,形容水波翻滚的样子,这里用以形象地描述学识渊博。 7. 频移棹:频繁地调整研究方向或探索新知识。移棹,移动船桨,这里借指调整学习方向。 8. 稼获情田:耕种感情教育的田地,培育学生的品德情操。稼获,农作物的收获,这里用来比喻教育成果。 9. 问字尽过扬子宅:拜访文人墨客交流学术问题。问字,请教知识;尽过,全部拜访过;扬子宅,指文学家杨子的住所。 10. 藏书应拟邺侯家:收藏大量图书,可以媲美邺侯家的藏书。应拟,应该比拟;邺侯家,指唐代著名藏书家李泌的家。 11. 横经坐:专心致志地阅读经典,这里是诗人自嘲勤学不倦的形象描写。横经,表示横陈经典;坐,坐着研读。 12. 秋霜点鬓华:形容头发变白,岁月催人老。秋霜,秋天的霜冻;鬓华,头发花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经训堂”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学术研究和教育的执着与热爱。诗中描绘了陈政先生在静谧的环境中专心研究学问的场景,以及他在学术领域的丰硕成果。 首联用“一亩栖云”来形容经训堂的安静,暗示这里是诗人的精神家园。“日依铅椠作生涯”中的“铅椠”指书写工具,表明诗人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颔联则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教育的责任感。“澜翻学海频移棹”形象地描述了在知识海洋里不断前进的过程,而“稼获情田已满车”则比喻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颈联中,“问字尽过扬子宅”表示诗人乐于施教,学生云集;“藏书应拟邺侯家”则是说诗人藏书丰富,体现了其对学术研究的重视。 最后,“先生尽日横经坐,不觉秋霜点鬓华”描绘出诗人在书斋中勤奋治学的身影,通过秋天白发的细节,表现其献身学术的精神。 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崇高的教育情怀,给人以深刻的感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经训堂》是宋朝著名诗人陈政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在宋代,儒家经典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文人墨客都以研习儒家经典为首要任务。陈政在此时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陈政创作《经训堂》的时期,宋朝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当时,儒学得到高度重视,文人雅士纷纷以读书、著书、藏书为荣。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政也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通过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展现出了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文学风格。 另一方面,陈政身处的社会环境也给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当时,文人士大夫需要参加科举考试才能取得官职,而考试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为了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陈政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他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命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总之,《经训堂》这首诗歌展示了陈政对儒家经典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宋朝这个特殊时期的成长历程和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