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五华寺旷怡楼
路入滇城北,萧然景象幽。偶寻名胜地,因上旷怡楼。雨霁千山色,松声四座秋。始知人世上,亦自有丹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来到滇城的北面,周围的景色显得分外清幽。
无意间找到了这个风景名胜之地,于是登上了开阔的怡楼。
雨后初晴,千山的景色更鲜艳了;四周环绕的松树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是秋天的低语。
原来在凡尘俗世中,也有这样的仙境啊!
去完善
释义
1. 滇城:指云南昆明,因其位于滇池附近而得名。
2. 萧然:冷清的样子。
3. 名胜地:有名的地方,这里指五华寺。
4. 因:顺着,沿着。
5. 霁:雨后初晴。
6. 丹丘:传说中的神仙居所,这里比喻优美的景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五华寺的旷怡楼时所见的美景和感受。首联“路入滇城北,萧然景象幽”点明了地点和周围环境的宁静、优美。接着“偶寻名胜地,因上旷怡楼”描述了诗人在游览中偶然发现了这个风景胜地,并登上了旷怡楼。颔联“雨霁千山色,松声四座秋”通过雨后初晴的山色和周围的松树声响,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与和谐。尾联“始知人世上,亦自有丹丘”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一种超脱态度,提醒人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依然能找到像仙境一样的地方来抚慰心灵。整首诗以诗人游历为主线,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人生及世界的深刻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五华寺旷怡楼》是南宋诗人陈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0年,即南宋宝祐年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的历史阶段,南方的南宋王朝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下挣扎求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陈政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在年轻时曾担任过江西宪司,后因触怒权贵而被贬谪至广东梅州担任知州。在梅州期间,陈政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关注民生问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然而,他也因为直言敢谏、抨击时弊而受到朝廷的排斥。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政登上五华寺旷怡楼,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描绘山寺风光、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陈政在诗中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他通过对五华寺周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色背后,陈政也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他担忧战争与战乱会破坏这个美丽的家园,希望民众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这首诗充分展示了陈政作为一个有良知和担当的政治家、文学家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