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道中二首 其二
山径崎岖路转赊,隔林时见野人家。风光信与天南别,三月溪桃未著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间小路曲折迂回,隔着树林还能看到一些农家。这里的风光确实与江南不同,三月了,小溪边的桃树还没有开花。
去完善
释义
1. "山径":指山中崎岖的小路。
2.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难以行走。
3. "路转赊":道路曲折遥远。"赊"在这里有远、长之意。
4. "隔林":意指在山间树林的另一边。
5. "野人家":山野间的农户人家。
6. "风光":风景、景致。
7. "信与":确实和……不一样。
8. "天南":这里指中国南方地区。
9. "溪桃":一种生长在溪流边的桃树。
10. "著花":开花。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旅途风景的诗歌。诗人陈政在赴任滦州途中,看到了沿途的风景变化,于是写下了这两首诗。这里选取的是第二首。
诗的开头,“山径崎岖路转赊”,描绘了山路的崎岖难行。“崎岖”和“转赊”两个词语,形象地传达了山路的险峻和曲折。这句诗给人一种置身于山间小路,不断攀登的感觉。
接着,诗人以“隔林时见野人家”,描绘了山间的田野风光。透过树林,可以看到一户户山野人家。这一句,既表现了山野景色的宁静,又展现了农家生活的恬静。
然后,诗人用“风光信与天南别”,表达了此地的风光与南方的巨大差异。这里的“天南”,是指中国南部地区。这句诗暗示了,虽然同为春天,但此地风光却与南方大不相同。
最后,诗人以“三月溪桃未著花”,揭示了眼前的景象:虽然是阳春三月,溪流边的桃花却没有盛开。这句诗,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它预示着诗人即将面临的,可能是一个寒冷、荒芜的北方边陲。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径、树林、人家、风光和溪桃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北方山乡的画卷。同时,它也透露出诗人对未知环境的一种担忧和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滦州道中二首 其二》是宋朝诗人陈政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8年,正值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陈政,因金国入侵中原而流离失所,历经了战乱的苦难和家国的破碎。在多年的漂泊后,他来到滦州,见此情景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篇。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金国大肆侵略中原地区,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力抵抗外敌的侵略,许多文人志士因此背井离乡,流亡各地。陈政作为其中的一员,经历了战乱之苦,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
在这首诗中,陈政通过对滦州道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战乱的哀愁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他用生动的描绘,展示了战乱中百姓的艰辛生活,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漂泊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