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按察胡大使
我生苦不早,已后朱紫阳。
居近世未远,颇亦承余光。
恭惟紫阳翁,派接周程张。
实学有实用,为世作舟航。
古人不可见,来者犹有望。
紫山豪杰士,理学望北方。
帝忧浙右民,烦公持台纲。
吾道无南北,得志同济量。
我亦忝诸生,得升绣衣堂。
厥今民凋瘵,如疾居膏肓。
弃捐不自保,况复有蓄藏。
吏贪不加恤,乘时肆夺攘。
愿公活斯民,风俗还虞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按察:古代官职名,主要职责是巡视州郡,考察地方官员。
2. 胡大使:胡应嘉,明朝人,曾任按察使一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3. 紫阳:即朱熹,字紫阳,南宋理学家,人称“紫阳先生”。
4. 周程张:指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均为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
5. 紫山:指浙江义乌的紫琅山,朱熹曾在此讲学。
6. 浙右:浙江东部地区。
7. 台纲:御史台的法规制度。
8. 济量:渡船,这里比喻治理国家。
9. 绣衣堂:即锦衣卫,明朝的皇家卫队。
10. 凋瘵:病困,形容百姓生活困苦。
11. 膏肓:疾病的根源,这里比喻百姓疾苦的根源。
12. 加恤:给予体恤,关心。
13. 夺攘:抢夺,这里指贪官污吏搜刮百姓财物。
14. 虞唐:虞舜和唐尧,上古时代的明君,这里借指理想的治国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上按察胡大使”,是南宋诗人方一夔向浙江按察使胡使者表达敬仰和期待的诗篇。全诗十句五言,抒发了作者对方、程、张、周等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清廉政治、济世救民的期待。
第一句“我生苦不早,已后朱紫阳”,是作者以生为晚的痛苦心情,表示自己未能像朱熹那样享有盛名,感到惋惜。第二句“居近世未远,颇亦承余光”,表明自己生活在宋代较近的时期,仍然能沐浴到朱熹等先贤的光芒。这两句是作者以生为晚的痛苦心情,表示自己未能像朱熹那样享有盛名,感到惋惜。
接下来的四句“恭惟紫阳翁,派接周程张。实学有实用,为世作舟航。古人不可见,来者犹有望”,是对方、程、张、周等人的敬仰之情,同时表示他们留下的是切实有用的学问,就如引导人们渡过苦难的舟船一样。虽然无法亲眼见到这些先贤,但后人依然对他们抱有期待。
之后两句“紫山豪杰士,理学望北方”,作者将胡使者比作紫山的豪杰之士,赞扬他在学术上的造诣和高尚的品质。再接着的两句“帝忧浙右民,烦公持台纲”,表达了皇帝对浙江百姓的关心,期待胡使者能够维持朝廷纲纪,清正廉洁地处理政务。
第九句“吾道无南北,得志同济量”,是作者强调自己的信念,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机会就愿意与胡使者一起实现救济百姓的愿望。最后一句“我亦忝诸生,得升绣衣堂。厥今民凋瘵,如疾居膏肓。弃捐不自保,况复有蓄藏。吏贪不加恤,乘时肆夺攘。愿公活斯民,风俗还虞唐”,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希望能升任官员,参与政务,救济百姓。现在百姓贫病交加,生活困苦,根本难以自保,更别说有所积蓄。贪官污吏肆意掠夺,丝毫不顾百姓的死活。希望胡使者能帮助百姓重振家风,回归虞舜唐尧时期的淳朴民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按察胡大使》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一夔所作。方一夔在南宋末年曾出任太学正、国子博士等职,但南宋灭亡后,他因不愿仕元而退居故里。在隐居期间,他以诗寄怀,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创作时间为1279年左右的元初时期。此时,宋朝刚刚灭亡,元朝开始统治中原。这个时期的文人志士普遍有一种亡国之痛和故土难离的情感。
在这个时间段内,方一夔的人生际遇非常坎坷。他在南宋末年曾任太学正、国子博士等职,但因南宋灭亡而退居故里。他不愿仕元,坚守气节,以诗寄怀,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的诗歌充满了悲壮之情,展现了文人的气节和家国情怀。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是:元朝建立后,对汉人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汉人在政治上受到歧视,经济上也受到压迫。此外,元朝的科举制度也相对较为严苛,很多文人志士无法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苦闷。在这种背景下,方一夔等文人志士纷纷选择隐逸,以诗寄怀,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