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耳
风絮起时无纩塞,雨丝添处有珠垂。
黄鶑说尽千般语,舞困三眠总不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风吹起柳絮时,没有丝毫寒意;细雨飘洒时,却带着点点晶莹的水珠。美丽的黄莺在歌唱,用尽各种美妙的语言;而沉睡的蚕儿,始终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去完善
释义
1. "柳耳":此处的"柳耳"并非指柳树上的耳朵,而是指柳絮。在古汉语中,"耳"用作名词时有"形状像耳的东西"的意思,例如"木耳"。
2. "风絮起时无纩塞":这里"纩"是棉花的古称,"无纩塞"意指无法用棉花堵住,比喻柳絮飘飞的状态难以抵挡。
3. "雨丝添处有珠垂":意指细雨绵绵时,柳絮上沾满了水珠,像是水滴不断增添到上面一般。
4. "黄鶑说尽千般语":"黄莺"是一种鸟的名称,这里用来比喻柳絮随风飘落的声音,"说尽千般语"形容柳絮飘落的声响丰富多变。
5. "舞困三眠总不知":"三眠"是对柳絮的拟人化描述,"舞困"是指柳絮在空中飞舞的形象,整句意思是柳絮在风中起舞,仿佛不知道疲倦。
去完善
赏析
《柳耳》是唐代诗人李刘的一首描绘春天的诗作。这首诗以柳絮、雨滴和黄莺为描绘对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美好景象的喜爱之情。
首联“风絮起时无纩塞,雨丝添处有珠垂”,描述了春天柳絮飘飞的景象。春风吹起,柳絮纷纷扬扬,如棉絮般在空中飞舞。雨水滋润大地,柳絮上挂满了晶莹的水珠,宛如珍珠一般垂挂枝头。这两句诗形象地展现了春天柳絮的美景,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湿润。
颔联“黄莺说尽千般语,舞困三眠总不知”,则描绘了黄莺在春天里欢快歌唱的情景。黄莺在树枝间跳跃、啼鸣,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它们在春光中尽情歌舞,直至疲倦入睡,也不知春天已经悄悄离去。这一联诗句表现了黄莺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特点,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柳耳》是唐代诗人李刘创作的一首咏物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
此时,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国家仍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由于战乱的冲击,民生凋敝,经济衰退,社会矛盾尖锐。在这种背景下,诗人李刘对社会现实深感忧虑,希望国家能够恢复繁荣景象。
李刘在贞元年间担任御史台主簿,他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这首《柳耳》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后民生艰难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兴旺的期盼。诗人通过对柳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