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坑山
地僻人居少,林深路转迷。
桃花流水细,不异武陵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个地方人烟稀少,山林繁茂,小路蜿蜒曲折。桃花随流水漂去,这与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并无二致。
去完善
释义
《桃花坑山》:本诗描绘的是作者在桃花坑山的所见所感。以下是对其中词语的注释:
1. 僻:偏僻,远离人口集中的地方。
2. 路转迷:指道路曲折,容易迷失方向。
3. 武陵溪:即桃花源,源出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理想世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桃花源般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首句“地僻人居少”说明了桃花源所在之处的偏远和罕有人烟,而第二句“林深路转迷”则进一步描绘出此地环境的静谧与神秘。接下来的两句“桃花流水细,不异武陵溪”是对桃花源景色的具体描绘,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满布着桃花、溪水潺潺的优美环境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桃花坑山》是明朝诗人释鉴创作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描述了桃花坑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信息:
1. 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时期,具体时间不详。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创作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 人生际遇:释鉴作为一位诗人,他的生活经历和作品风格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明朝时期,文人墨客崇尚归隐山林、远离世俗的生活,释鉴也不例外。他可能因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选择遁入空门,成为一名僧人。在寺庙修行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如《桃花坑山》等。
3. 时代背景:明朝初期,由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繁荣,文学创作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思想的解放,文学创作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都开始关注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这也是释鉴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此外,明朝时期佛教在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影响了释鉴的诗歌创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