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罽宾国王问师子尊者蕴空公案颂
尊者何曾得蕴空,罽宾徒自斩春风。
桃花雨后已零落,染得一溪流水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尊贵之人何时能理解空虚的内涵,罽宾的人们只能自己砍掉春天的气息。
桃花在雨后被吹散,使得整条小溪都沾染上了红色。
去完善
释义
1. "举罽宾国王问师子尊者蕴空公案颂":这是一首以佛教公案为主题的诗。"举"是提起的意思,这里指讲述;"罽宾国"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克什米尔一带;"师子尊者"是佛教中的一位著名僧人;"蕴空"是佛教中的"五蕴空"理论,即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由色、受、想、行、识五种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都是空的,没有自性;"公案"是禅宗中的故事或问答,用以启发禅机;"释鉴"是对这个故事的解释和评论。
2. "尊者何曾得蕴空,罽宾徒自斩春风":这两句说,师子尊者在谈论蕴空理论时,并没有真正得到它的真谛,而罽宾国的国王只是盲目地跟着他学习,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何曾"表示从来没有;"斩春风"比喻断绝了生机的意思。
3. "桃花雨后已零落,染得一溪流水红":这两句描绘了春天桃花盛开的景象,以及春雨过后桃花凋谢,花瓣随水流走的情景。"零落"形容花朵凋谢;"一溪流水红"形象地描绘了桃花的花瓣飘落在溪流中,使溪水都变得红色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举罽宾国王问师子尊者蕴空公案颂”为题,意指释迦牟尼佛在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宣讲佛法时,国王请教关于五蕴法空的道理。诗人以此为背景,表达了蕴空无我的哲理与生活中的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叹。
首先,“尊者何曾得蕴空,罽宾徒自斩春风。”诗人提到,尽管师子尊者在罽宾国讲解蕴空,但并不意味着五蕴法空可以轻易得到。这意味着生命的意义并非只是空洞的概念,而需要人们在实践中去体验和领悟。“罽宾徒自斩春风”则借喻了生命犹如春风般短暂而易逝,即便试图参悟蕴空真理,也无法逃脱自然规律的无常。
其次,“桃花雨后已零落,染得一溪流水红。”这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春雨过后,桃花凋谢,花瓣随流水飘散,把溪水染成一片红色。这里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桃花比作人生,表达出生命如同桃花一样美丽而又短暂,人们在历经岁月沧桑之后,终将迎来人生的终结。同时,溪水被桃花染红的景象也隐含了诗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眷恋和对世事无常的无奈。
整首诗既展现了佛教哲学中蕴空无我的理念,又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诗人以简约的文字,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无法摆脱的生命困惑,使读者在领略诗词艺术美感的同时,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举罽宾国王问师子尊者蕴空公案颂》是一首唐代诗人释鉴创作的禅宗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公元618年-907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在唐朝取得了重要的地位。禅宗强调顿悟、直指人心,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种思想与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相契合,受到了文人雅士的推崇。
释鉴作为一名禅宗僧人,他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灵感都源于禅宗文化。他在诗中通过叙述罽宾国王向师子尊者请教蕴空问题的公案,表达了禅宗对真理追求的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