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藤龛

标题包含
藤龛
萝居空未久,谁能继其踪。 寥寥岩畔月,千古属和公。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竹篱茅舍居住还未长久,谁有能继续我的足迹? 山岩边稀疏的月光下,千年的唱和属于你和伯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藤龛(téng kān):一种由藤条编织而成的神龛,这里用作诗题。 2. 萝(luó):即藤萝,一种蔓生植物,常用于编织器物。 3. 空未久(kōng wèi jiǔ):指诗人搬到这个环境不久。 4. 谁能(shuí néng):有谁能够。 5. 继其踪(jì qí zōng):继承我的足迹。 6. 寥寥(liáo liáo):形容稀少、冷落的样子。 7. 岩畔(yán pàn):山岩边。 8. 和公(hè gōng):指与古人唱和。
去完善
赏析
《藤龛》是诗人张问陶的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藤龛”为题,表达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藤龛”的描绘,表达了对于古代隐士生活的好奇和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的隐逸之志。 首句“萝居空未久”,诗人以“萝居”比喻隐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空未久”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次句“谁能继其踪”,诗人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的隐逸之志,希望自己能像古人一样,过上隐逸的生活。 第三句“寥寥岩畔月”,诗人通过对“岩畔月”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寥寥”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 末句“千古属和公”,诗人通过“和公”二字,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的敬仰之情。“千古”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士精神的崇敬,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隐逸之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藤龛》是唐代诗人释鉴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在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意境。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时期,此时的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在民间广泛流传。释鉴作为一位僧人,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佛学和人生哲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选择出家为僧,以禅宗修行的方式寻求人生的真谛。 在释鉴所处的这一时期,唐代的诗人们多追求个性的表达和对自然的赞美。如王维、杜甫等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诗歌创作的风尚影响了释鉴,使他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纷扰,寄情山水的意境。 这首诗的背景中,作者在一棵古老的藤树下搭起了一个简陋的藤龛,用于修行和冥想。周围的环境静谧而美好,流水潺潺、鸟鸣婉转,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精神家园,也是他对禅学修行的深刻理解和生活体验的表达。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