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离宫金翠化为烟,土宇雕零旧幅员。岂是相君酣醉日,况逢天子中兴年。武关兵马全无信,浯水文章久未镌。白发诗翁忧帝室,长歌泣血拜啼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丽的宫殿变成了一缕青烟,曾经辉煌的国土已逐渐凋零。这并非是因为大臣们的荒淫无度,更不是因为皇帝的治理无方。边境烽火连连,军情毫无音讯,而文人的墨宝却长久没有刻录成册。这位白发苍苍的诗人忧虑着国家的命运,他用悲痛的长歌呼唤那些啼血的杜鹃,以此来寄托自己的忧国之情。
去完善
释义
1. 离宫:指皇帝出巡时的行宫。
2. 金翠:金色的翠鸟羽毛,比喻繁华。
3. 土宇:国土。
4. 雕零:凋零,衰落。
5. 幅员:疆域,领土。
6. 相君:古时候对丞相的称呼。
7. 酣醉:沉醉。
8. 中兴:在衰败后进行复兴。
9. 武关:古代关中四关之一,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镇的武关河。
10. 无信:无消息。
11. 浯水:河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
12. 文章:此处指文学作品。
13. 未镌:没有刻印。
14. 白发诗翁:指年老的诗人。
15. 帝室:皇帝的宫殿,这里指代朝廷。
16. 长歌泣血:用唱歌来表达悲伤的心情。
17. 拜啼鹃: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
赏析
《书愤》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广阔的视野,揭示了时代的苦难与民族的悲痛。首联“离宫金翠化为烟,土宇雕零旧幅员”描绘了曾经的繁华已经消逝,国土满目疮痍的情景,展示了战乱带来的巨大破坏。颔联“岂是相君酣醉日,况逢天子中兴年”提出了问题:国家现状并非由于君主沉迷酒色所致,而是遇到特殊的历史时期——国运中兴。然而颈联“武关兵马全无信,浯水文章久未镌”却揭示出复兴之路依然漫长,战士无法安心守护边疆,文化得不到振兴。尾联“白发诗翁忧帝室,长歌泣血拜啼鹃”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痛苦的心情,呼唤民众共同努力复兴国家。整体来看,此诗语言沉郁,情感激荡,展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愤》是南宋著名诗人张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山河破碎、朝廷偏安一隅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书愤》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47年左右,此时正值南宋初期,金国屡次侵犯中原,宋室南渡之后偏安一隅,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虽英勇奋战,却难以挽回大局。张宪本人曾是岳飞的部下,亲身经历了这一时期的战乱。
在这段时间里,张宪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追随岳飞抗金,立下赫赫战功,却因朝中奸佞陷害而入狱。这段遭遇使他对国家的命运更加担忧,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书愤》这首诗中,张宪以“烽火照元夕,铁马嘶春风”开篇,描绘了战火纷飞、铁马驰骋的战场景象。紧接着,他以“天地英雄气,千秋义士风”赞扬了英勇抗金的将士们。然而,面对国家的危局,他深感“乾坤空壮志,岁月易成空”,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尽感慨。最后,他以“读破万卷书,难敌片言中”表达了读书人在这乱世中的无奈与无力。
总之,《书愤》的创作背景是南宋初期的战乱时期,诗人张宪亲身经历了国家的衰落和民族的屈辱,因此这首诗抒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