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安舟中
乱蝉鸣咽夕阳天,杨柳阴中几客船。
岸下长江流浩浩,谁知岸上有干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漫天黄霞映衬下,一群群夏蝉竞相哀鸣。杨柳依依,绿荫繁茂之下,漂浮着几只归航的小船。
然而江面之下,滚滚江水东流而去,奔腾浩渺;有谁知晓岸边竟是那些干涸的土地?
去完善
释义
《还安舟中》注释:
1. 乱蝉:指各种蝉声交织在一起。这里形容蝉声嘈杂。
2. 鸣咽:发出悲切的声音。这里形容蝉声像哭泣一样。
3. 杨柳阴:杨柳树下的阴影。这里形容岸边柳树的浓密。
4. 几:几个。这里表示数量不多。
5. 客船:载客的船只。这里指来往于长江两岸的船只。
6. 浩浩:水流浩大的样子。这里形容长江水流湍急。
7. 谁知:谁又能知道。这里表示一种感慨。
8. 岸上:指河岸上的土地。
9. 干田:旱田,没有灌溉设施的土地。这里指长江沿岸的一些旱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景象。首先,诗人通过“乱蝉鸣咽夕阳天”一句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的画面,蝉鸣声此起彼伏,为这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紧接着,诗人以“杨柳阴中几客船”一句展示了江边的美景,柳树下停泊着几艘客船,显得宁静而安详。然而,在这样宁静的环境中,诗人并没有忘记关注社会现实。他通过“岸下长江流浩浩,谁知岸上有干田”两句揭示了江岸边农田的干旱状况,表达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对丰收的期盼。这首诗在赞美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展现出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还安舟中》是南宋诗人萧澥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返回安宁途中所见的江景和思乡之情。
在南宋时期,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萧澥作为一名文人,无法逃脱时代的命运。他一生奔波,努力求取功名,却屡遭挫折,未能如愿。在这一时期,他曾经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被罢免。绍兴三十年的战乱,使他与家人离散,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安州寻求庇护。
在还安舟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沿途江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忧虑。他以“回雁峰”象征归家之路,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到家乡的心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战乱平息、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这首诗充分展示了萧澥的人生遭遇和家国情怀,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时代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