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吊岳飞诗

标题包含
吊岳飞诗
匹马吴江谁著鞭,惟公攘臂独争先。 张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 堪悯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 石头城下听舆论,百姓颦眉亦可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胡铨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就...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吴江,谁驾驭马匹挥鞭疾驰?只有您挺身而出,奋勇争先。 指挥勇士如同勇猛的貔貅,坚守阵地长达十六载春秋。 悲叹您在临淄的事业尚未完成,未曾听闻关于钟室的趣事。 在石头城下聆听民间的言论,百姓们的忧虑也让人同情。
去完善
释义
1. 吴江:江苏吴江县,位于长江下游。 2. 攘臂:伸直手臂,表示振奋。 3. 张皇:广泛召集。 4. 貔貅:比喻勇猛的军队。 5. 搘拄:支撑住。 6. 乾坤:天地,象征国家。 7. 临淄: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这里指岳飞的夙愿。 8. 钟室:钟离宫刑室,这里指岳飞被诬陷致死的地方。 9. 石头城:南京古城,此指都城临安。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岳飞的悼诗。诗人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绘岳飞的英勇事迹和壮志未酬的遗憾,表达了对他深深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首先,诗人描述了岳飞独自驰骋于吴江的战斗场景,表现了他的勇敢和决心。“匹马吴江谁著鞭”中的“著鞭”指的是鞭策马匹,寓意岳飞勇往直前,毫无畏惧。紧接着,诗人通过“惟公攘臂独争先”表现出岳飞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奋勇争先。 接下来,诗人赞美了岳飞指挥的军队,用“张皇貔貅三千士”来形象地描述这些士兵像猛兽一样勇猛,体现了岳家军的威武雄壮。同时,“搘拄乾坤十六年”则表明了岳飞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宁,不懈努力、奋战了16年之久。 然后,诗人表达了对于岳飞未能完成北伐大业,收复失地的遗憾。他以“堪悯临淄功未就”来形容岳飞的壮志未酬,感叹其奋斗一生的成果尚未完全实现。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不知钟室事何缘?”暗示了岳飞被陷害致死的悲剧性结局。 最后,诗人把视角转向民间,以“石头城下听舆论,百姓颦眉亦可怜!”表达出普通民众对于岳飞冤死的痛惜和同情。这里的“石头城”代指临安(今杭州),是南宋的都城,而“舆论”则是百姓对岳飞的哀悼之声。通过“百姓颦眉”的形象描绘,传达出了民众对于岳飞离世无法接受的悲痛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吊岳飞诗》是南宋爱国诗人胡铨在靖康之耻后,对民族英雄岳飞的缅怀之作。这首诗创作于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此时金国对南宋的军事压力日益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胡铨自幼聪明好学,立志报国。然而,南宋朝廷昏庸无能,北伐失败,导致北方领土丧失,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胡铨痛心疾首,忧国忧民,写下了这首悼念岳飞的千古绝唱。 在这首诗中,胡铨表达了对岳飞英勇气概的敬仰和对朝廷冤杀忠良的愤慨。他痛惜岳飞壮志未酬身先死,感叹时局艰危,呼吁人们牢记历史教训,奋发图强,为国家的兴亡而努力。 这首诗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严重的历史现实,展现了胡铨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