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友人题僧院蔷薇花三首
何人移得在禅家,瑟瑟枝条簇簇霞。争那寂寥埋草暗,
看取老僧齐物意,一般抛掷等凡花。
忍委芳心此地开,似霞颜色苦低回。风惊少女偷香去,
三清上客知惆怅,劝我春醪一两杯。
露香如醉态如慵,斜压危阑草色中。试问更谁过野寺,
一日几回来又去,不能容易舍深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的现代白话文如下:
是谁把花儿从禅院移植到了这里,它的枝丫像彩霞般绚烂。虽然它生长在暗处,却充满了生机。
看那老僧对万物平等的心态,花儿与平凡的花朵并无二致。它们都在风中尽情地绽放,谁也不输于谁。
花儿在这里绽放,尽管它们的颜色如同晚霞般美丽,却也显得有些无奈和无奈。一阵风吹过,少女们纷纷赶来赏花,而三清上的神仙们也感到惆怅,他们邀请我一起品尝美酒。
花朵的香气如同醉酒一般,它们的姿态慵懒而优雅,斜倚在栏杆上。试问有谁会在闲暇时来到这个野寺呢?
一天之中,她们会来来回回几次,舍不得轻易丢弃那些鲜艳的花瓣。
去完善
释义
1. 何人移得在禅家:何人,即指谁;移得,移植之意;禅家,佛教术语,这里指寺庙。
2. 瑟瑟枝条簇簇霞:瑟瑟,形容绿色;簇簇霞,指蔷薇花开时繁茂的景象。
3. 争那寂寥埋草暗:争那,宋元时的口语,意为“怎样”;寂寥,寂寞、冷清;埋草暗,指蔷薇花在草丛中不为人注意。
4. 看取老僧齐物意:看取,观察;老僧,对年长僧人的尊称;齐物意,指平等看待万物的心境。
5. 一般抛掷等凡花:一般,普通;抛掷,丢弃;凡花,平凡的花。
6. 忍委芳心此地开:忍委,忍耐放弃;芳心,美好心灵;此地开,在这里开放。
7. 似霞颜色苦低回:苦低回,即苦思冥想的样子。
8. 风惊少女偷香去:风惊,被风吹动的样子;少女,年轻女子;偷香去,指有人悄悄走近赏花。
9. 三清上客知惆怅:三清,道家传说中的三位最高神祇;上客,贵客;知惆怅,理解其中的惆怅之情。
10. 劝我春醪一两杯:春醪,春天酿造的酒;一两杯,少量的酒。
11. 露香如醉态如慵:露香,露水洒过的花朵香气;如醉,像喝醉了一样;如慵,慵懒的样子。
12. 斜压危阑草色中:斜压,倾斜覆盖;危阑,高高的栏杆;草色中,草丛之间。
13. 试问更谁过野寺:试问,试着询问;更谁,还有谁;过野寺,来到这座寺庙。
14. 一日几回来又去:一日,一天之内;几回,多次;来又去,来了又走。
15. 不能容易舍深红:不能,无法;容易,轻易;舍深红,舍弃深红色的花朵。
去完善
赏析
《和友人题僧院蔷薇花三首》赏析:
第一首描绘了蔷薇花在禅院中的独特景象,以“瑟瑟枝条簇簇霞”表现出其生命力旺盛、色彩鲜艳的特点。诗人将蔷薇花的存在与老僧的齐物心态相互关联,表达了万物平等的哲理思想。
第二首中,诗人用“忍委芳心此地开”表现了蔷薇花的坚韧精神,尽管身处寂静的角落,依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风惊少女偷香去”则暗示了蔷薇花香的魅力,使人为之陶醉。最后,诗人以“三清上客知惆怅,劝我春醪一两杯”传达出他内心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第三首则以“露香如醉态如慵”展现了蔷薇花在清晨露水和夕阳余晖下的别样风情。“斜压危阑草色中”则描绘了蔷薇花在寺院中的美丽姿态。诗人询问有谁曾到访这座寺庙,欣赏这美丽的蔷薇花。结尾两句则表达了蔷薇花在短暂的花期中不断绽放的美丽,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崔橹创作了这组《和友人题僧院蔷薇花三首》。这个时期,唐朝的衰落迹象已经显现,政治环境复杂多变。身为一名文人,崔橹在朝野内外求取功名而不得志,因而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这组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寄托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中的“蔷薇”是繁华的象征,诗人以此隐喻自身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所坚守的高洁品质。通过描绘花开花落、绿意盎然的景象,传达出世事无常、时光流转的生命感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世俗纷扰,寻找心灵宁静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