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朝天堤

标题包含
朝天堤
两山吞浪白如烟,忽见桥梁接岸边。 已是筑成堤上路,不须重唤渡头船。 千年野鹤归华表,百尺长虹驾巨川。 岁物已收人力暇,闾阎争颂使君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两座山峰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忽然看见一座桥连接到了岸边。已经修好的路上不再有摆渡的船只。千年的白鹤归来站在华丽宏伟的石柱上,犹如一条彩虹横跨大江。农忙已经结束,百姓们有了闲暇,纷纷称赞这个地区的长官富有才干。
去完善
释义
1. 两山:指长江两岸的山。 2. 如烟:形容浪涛翻滚的白色水雾,像烟雾一样迷蒙。 3. 桥梁:此处的桥梁是指连接两岸的浮桥。 4. 筑成:修建完成的意思。 5. 堤上:指沿江堤坝上的道路。 6. 不须:不需要。 7. 重唤:再次呼唤。 8. 渡头船:摆渡船,这里指的是连接两岸的交通工具。 9. 千年野鹤:比喻超脱尘世的隐逸之人。 10. 华表: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或陵墓前的石柱,这里用来象征朝廷。 11. 百尺长虹:比喻雄伟壮观的桥梁。 12. 巨川:大江大河,这里指长江。 13. 岁物:农作物的收成。 14. 人力暇:人们闲暇之时。 15. 闾阎:泛指民间、百姓。 16. 使君:本为汉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后用作对地方官的敬称。这里指治理有方的官员。 17. 贤:有德行、才能的人。
去完善
赏析
《朝天堤》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翔在参观朝天堤时的所见所思。全诗以雄浑的笔触和磅礴的气势展现了朝天堤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一壮举的赞誉之情。 首联“两山吞浪白如烟,忽见桥梁接岸边”,描述了堤坝两侧的山脉犹如吞食波涛的白雾一般,突然间又出现了一座连接岸边的桥梁。这里的“吞浪”和“如烟”形象地描绘了山脉和波浪的壮观景象,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描写铺垫了背景。 颔联“已是筑成堤上路,不须重唤渡头船”,表现了诗人对于朝天堤建成的喜悦之情。堤坝的完工使得过往行人不再需要频繁地乘坐渡船,出行变得更加便捷。这句诗既是对工程本身的赞美,也流露出诗人对于民生福祉的关注。 颈联“千年野鹤归华表,百尺长虹驾巨川”,是诗人对朝天堤的美好期许。他希望这座堤坝能够像千年的野鹤一样长久存在,如同百尺的长虹跨越巨大的河流。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堤坝比作归家的野鹤和华表,赋予了其生动的形象。 尾联“岁物已收人力暇,闾阎争颂使君贤”,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建设者的敬仰之情。在他们辛勤劳作下,丰收的物产已经收获,人们有了闲暇的时间。诗人借此机会向民众传达了对使君的赞美之意,歌颂了他的智慧和才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朝天堤》是唐代诗人李翔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5年,正值唐朝中期,社会繁荣、文化兴盛的时期。当时李翔以官员身份在朝为官,任职期间,他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大事,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疾苦。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在755年间,李翔经历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他从一名文人士大夫晋升为朝廷命官,逐渐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在此过程中,他深切体会到民间百姓的艰辛生活,以及官僚体制的腐朽弊端。这些都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创作《朝天堤》的那个时期,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前夜,国内政治腐败、军事矛盾日益加剧。在这个特殊时期,李翔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到社会的种种问题,并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融入到诗篇之中。他通过对朝天堤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