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僦楼
过了烧灯望燕归,春寒刬地勒芳期。
杏花深巷无人卖,细雨空帘尽日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度过了点灯的时节,盼望着燕子的归来,春天的寒气渐渐消散,一切都在约定的时间悄然绽放。在杏花的深处,小径寂静无人,细雨如丝,空中的门帘低垂,整日弥漫其间。
去完善
释义
1. 临安:南宋都城,位于今浙江杭州。
2. 僦楼:租赁的房屋。
3. 烧灯:指元宵节期间的灯火。
4. 燕归:指燕子归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5. 春寒:指春天的寒冷天气。
6. 刬地:遍地,满地。
7. 勒:此处意为延缓。
8. 芳期:美好的时光,这里指春天。
9. 深巷:幽深的街巷。
10. 空帘:放下帘子的窗户。
11. 垂:低垂,形容窗帘的姿态。
去完善
赏析
《题临安僦楼》是何应龙创作的一首描绘南宋临安风光的诗歌。首句“过了烧灯望燕归”中的“烧灯”是指元宵节期间的灯火辉煌,而“燕归”则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诗人用这一句表达了元宵佳节过后,人们开始期待春天的来临。接下来的“春寒刬地勒芳期”中,“春寒”意味着春天依然带有寒意,而“刬地”则是形容地面的平坦宽阔,“勒芳期”则表示春天的脚步逐渐逼近。这句诗传达了春天来临时,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第三句“杏花深巷无人卖”中的“杏花深巷”指的是江南地区富有特色的街巷景观,杏花开满小巷,显得格外美丽。然而,这里却出现了“无人卖”的情况,暗示了南宋时期经济凋敝、民生困苦的现状。最后一句“细雨空帘尽日垂”中的“细雨”和“空帘”分别象征了春雨绵绵和萧条冷清的氛围,“尽日垂”则表现了这种氛围的持久不息。这一句进一步渲染了诗中的伤感气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南春天的景象,展现了南宋时期临安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国家衰亡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临安僦楼》是南宋诗人何应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正值金国南侵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何应龙是一位抗金志士,关注国家兴亡,时局动荡。他对朝廷的偏安一隅、不思北伐的举动感到失望和痛心。在这首《题临安僦楼》中,他通过对眼前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当权者的讽刺。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对金人采取妥协求和的政策,甚至把京城从汴京(今河南开封)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试图避战自保。然而,这种做法却使得国家的领土和人民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何应龙通过描述所见之景,传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对民族复兴的热切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