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
曾倚空屏唱柳枝,一声娇逐暮云低。
重来只见流鶑在,立尽斜阳不肯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倚靠在空白屏幕旁唱着《柳枝》这首曲子,甜美的嗓音随着暮云渐渐低落。再次回来时,只看到飞翔的流莺,直到夕阳西下它们依然不肯啼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曾倚空屏:曾经依靠着屏幕(古人弹琴时所用的琴桌)。
2. 柳枝:指唐代曲调名《杨柳枝》,这里代指歌曲。
3. 一声娇逐暮云低:形容歌声婉转悠扬,仿佛追逐着暮云飘荡。
4. 重来:再次来到。
5. 流鸎:即流莺,黄莺鸟。
6. 立尽斜阳:站在夕阳下等待歌唱的结束。
去完善
赏析
《有所思》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故地重游,回想起曾经在此唱柳枝词的美好时光。然而如今却物是人非,只剩下流莺在歌唱,没有了当初的欢声笑语。诗中以“倚空屏”、“唱柳枝”、“一声娇逐暮云低”等词句,展现了当时的美好场景;而“重来只见流鸎在,立尽斜阳不肯啼”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有所思》是南宋诗人何应龙的一首词作。此词大约创作于公元1156年前后。此时正值宋金和议达成,局势相对安定,文人墨客对中原文化的怀念、收复失地的渴望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何应龙在青少年时期即以才华出众而知名,他曾游学京师,参与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此后他长期生活在浙东地区,从事教育,从事学术研究,直至晚年才被授予官职。这位江南才子曾屡次涉猎仕途,但一直未能大展宏图,只能将自己的满腹经纶化为诗词歌赋,表达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有所思》这首词,正是何应龙在这段人生阅历中的感怀之作。词中以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描绘,抒发了词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同时也寄托了词人怀才不遇的忧愤与哀伤。在这首词的背后,既体现了作者关注时局、深怀国事的家国情怀,又彰显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迷茫而无奈的心理状态。
去完善